结合《零零年代的想象力》与我的生活
用 是什么和不是什么(Explain) 来定义自己
用 做什么和做了什么(Action) 来定义自己?
关于这根源,我的猜测是
心理主义(即自身对外界现实阐释或者内在情感表达运用了大量内在对话而非建立在与真实的人的真实互动)
家里蹲(先定义自己然后才有行为)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用E定义自己是完全不需要迈出大门一步去走出内在对话,去与真实的人做连接的,因为真实的世界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和出乎意料的情况,这些是在内在对话完全不存在的失序
内在世界充满了秩序,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自行控制,但外在世界我们能控制的非常少,甚至是完全不可靠也不可控的,比如下雨天忘记带雨伞
因此,Z时代的人们开始选择用E而非A来定义自己 ,这同样是归功于互联网,在互联网中我们需要标签来快速匹配和筛选交流的对象,毕竟互联网人山人海,众声喧哗
那我的生活为什么一直用E而非A?
因为用E我是不需要迈出大门,与人连接,甚至是直接逃避责任,而如果我直接用A的话,那就麻烦了
A为action,是会直接影响现实的,而我如果真的把ideal落地现实,Ideas come into reality,那我就得全方面为自己 的所作所为负担起责任,这对一个长期逃避现实的人来说,非常痛苦,但为了避免掉入虚无,用虚假的身份认同,好让自己好受一些,这是自欺欺人,同时也是为了堆砌起自己臃肿的自尊,其实就是为了不承认自己其实想要平凡又简单的生活而已,也害怕承认自己其实是弱小的,而关于弱小其实是认知偏差,压根没有弱小的概念,只有还需开发能力的概念
而只有与现实互动,与现实的责任做连接,才会有经济收入和人生意义,即物与物语双丰收
内容为灵机一动的小稿件,所以不会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