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資工小廢物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隔了兩年,又回來部落格寫東西了

資工小廢物
·
·

註:本文原發表於個人部落格:https://blog.giveanornot.com

我又回來了

好一陣子沒有在部落格寫文章了,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是之前養成的寫作習慣已經不在了,再加上去年也幾乎把所有的寫作精力都花在 安安 Q 的女裝日記,導致這荒廢了快兩年(慚愧)

但在這段期間,我偶爾還是會在社群平台上更新,大部分是透過自己寫的工具,同時更新到 liker.social、Instagram、Threads 三個地方。
其實這種方式足以讓我與外界保持聯絡(至少別人不會以為我人間蒸發了),而且這個模式我也用了好一陣子了。

是什麼原因又把我帶回來了?

我認為可以分成幾個原因吧:

1. 分享格式非常受限

Mastodon、Threads 都學習了 Twitter 的傳統,每條貼文都有字數限制。這代表什麼?
這代表文字如果太長,我就必須把我的文字拆成好幾篇按照順序發出來。

圖片也不是想貼就貼,只能全部排在一排。而且所有的圖片都需要在一定的長寬比內。

有時候我就只想要一行字阿!

Instagram 就更不說了,所有分享都必須圖片。這也許是圖片分享平台的一個好要素,但大家把它拿來當日常的社群連結工具真的是有夠天才 ╮(╯_╰)╭

2. 內容審查

眾所皆知,Meta 有很奇妙的審查標準。

我這邊說的不是那種因為煽動暴力、違法內容,很高機率會直接被下架的那種。

我指的是:包含連結、特殊主題、等等其他很多奇妙而且不公開的標準。雖然違反了也不會直接被下架,但很明顯這些貼文會被關到一個小黑屋裡面。
在那些以黑箱演算法驅動的平台,這樣的貼文根本就沒有人能看得到,那跟我把想分享的東西丟進水溝有什麼不一樣!

以附連結這件事情來說,要附個連結還要放在留言,這對分享的人還有閱讀者都是一件很沒意義的事情,真的很蠢。

3. 我的貼文不是我的貼文

在這些社群平台,尤其是大公司的那些,每條貼文都被標上了滿滿的數字。
按讚、留言、分享、觀看數、觸及率、追蹤,這一大堆數字只差沒有標上一個「價格」了。

這一堆數字一直都在給我一些暗示,也許是平台不喜歡、或是大家沒興趣看。

這讓我不知不覺偏離寫這些東西的初衷。我本來就只是想把這些東西分享給有興趣的人看而已,結果我還反過來考慮到平台,結果影響到想看這些東西的人還有我自己的體驗,實實在在是本末倒置。

我打算怎麼做

抱怨這麼多,在大家都被社群媒體還有演算法慣壞的時代,我也很難真的離開那些平台,就如我在 Mastodon 貼文但還是需要同步到其他平台一樣。

但我想我會慢慢地重心移到這邊來,畢竟在這邊寫東西實在比在社群平台要煩惱的東西少太多了。

而部落格的每一篇文章還是得回到它的初衷:

以一種混合各種數位資訊的媒介,無論是發文的當下或是十年後,都能給需要它的人傳遞我想傳遞的內容。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