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弗语是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儒家的道德就是耍流氓:孔子“立孙”,子游学坏

弗语是
·
【摘要】儒家的道德,说到底就是耍流氓。《礼记·檀弓》记下两段故事:檀弓问礼能退,还算文明;子游拿着孔子“否,立孙’”的圣旨,跑到司寇惠子丧礼上,硬把死者的小儿子扶上继承人位置。孔子对周文王立武王“违礼”闭口不提,却盯着别人家的丧礼搅局。因为孔子清楚:只要礼法搅局,儒者主持丧礼便能予取予求——这就是“礼法流氓”的生意经。

一、引子:儒家的“礼”,是文明包装的流氓术

如果礼只是规矩,那最多让人拘谨。但《檀弓》让我们看到,儒家的“礼”不仅是规矩,更是一种武器——拿在谁手里,谁就能干预别人的家庭与继承。檀弓和子游的故事,将这个逻辑写得清清楚楚。

二、檀弓:问一句就收手,还算文明

公仪仲子死了,檀弓跑去吊丧,看见仲子舍嫡孙而立嫡次子,开口质疑:“这事儿我没听过,为什么?”

伯子解释了缘由,檀弓就退了,不再闹。问是为了明白,不是为了压人——这说明檀弓并非孔子门生,而是一个能“问礼能退”的文明人。

三、孔子:三个字,给了子游一把流氓的刀

子游也将这件事去问孔子:这继承合不合礼?孔子丢下三个字:“否,立孙。”

这三个字像是一道“道德圣旨”,让子游觉得:自己有权利、有义务‘纠正’别人家的继承。孔子一句话,给了弟子干预别人家族的“ 许可证”,却不承担任何后果。

四、子游:从问礼到行礼,彻底流氓化

子游拿着这把“礼法圣刀”,跑到司寇惠子的丧礼胡闹,坚持自己那一套礼法标准:“礼说这样,就必须这样。”

主家多次解释,他不听,故意搅局;试图婉拒,他继续搅局。最后直到逼迫主家“扶适子南面而立”——把死者的小儿子扶上继承人位置,将主家长辈逼退后才作罢。

这不再是“问礼”,而是“执法”;不再是建议,而是强制——一个外人,打着“礼”的旗号,就可以在别人家丧礼上行使了“继承判决权”。

一个家族的族长,利益巨大,责任也巨大!换个小孩子当家主,这个家族会何去何从,小孩子能不能坐的稳,甚至能不能活下来——这些都是大问题。

俗语说:“谁的货在船上,谁才担心船会不会沉”——孔子、子游的货不在船上,却去左右人家的“船主”,这不是纯粹给人家添乱么!

五、周文王的双标:礼,是管别人的

更讽刺的是,孔子这套“否,立孙”的原则,到了周天子那里就没了声。伯邑考死了,周文王没有立孙,而是立了嫡次子姬发(周武王)。

孔子有骂吗?没有。

周武王继位成了“顺天应人”的圣王佳话——这说明“礼”在孔子这里并不是原则,而是工具:管得到的,就用礼压;管不到的,就用礼跪。

六、儒家搅局=利益链

为什么儒者总爱在别人的丧礼上搅局?因为丧礼是家族最脆弱的时刻——情绪乱、权力空缺、继承未定。

一旦搅局,谁来主持?——儒者若能左右局势,礼就能换成钱,换成人情债,换成权力话语权。

搅局不是偶然,而是孔子丧礼经济的生意逻辑。

《檀弓》能大大方方记录这两段“礼法流氓”的事,说明古儒早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几千年来,没有一个后儒说这是丑事——这不仅说明后儒愚蠢,还说明他们更无耻。

七、结论

檀弓问礼能退,还算文明;子游问礼后执意执行,变成流氓;孔子的“立孙”,就是开了这扇流氓之门。

周文王违礼,儒家闭嘴;别人家丧礼,儒家搅局。因为他们很清楚:搅局,才能主持;主持,就能予取予求。

这就是儒家的“道德”真相:文明化的耍流氓,用“礼”强奸别人的丧礼,还要占上道德的便宜。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