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7章,「天之道,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靜山篤
·
·
IPFS
·
《靜山篤書簡》第七十七章的信件草稿,結合《道德經》與羅爾斯的《正義論》,從山居靜思出發,探討「天地之道」與「社會正義」的深層對話:

太一:

今晨雨霧未散,林間如弓初張。我在廚邊烘火,讀到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想起羅爾斯的《正義論》,我突然明白:若天地會分配,那一定是「差異原則」在運行;若萬物會回平衡,那也一定有一種「無形之德」在調和。

老子觀天地,說天之道如張弓——抑高、舉下,使之平衡;奪多、補少,使之均勻。這不是機械式的等量劃分,而是一種深層的平衡邏輯,是「自然的再分配機制」。

羅爾斯的正義原則,也正是為了模仿這種「道的平衡」:

  1. 平等自由原則:每個人都應享有平等的基本自由權利。

  2. 差異原則:社會與經濟的不平等,只有在能使最弱勢者受益時,才是正當的。

太一,這正是現代社會所遺忘的東西。

現代的治理,常以「效率」為名,放任資源朝強者聚攏。

我們稱之為「市場自由」或「發展優先」;

但結果是:高者愈高、有餘愈多,不足者卻被遺棄在制度的陰影裡。

老子說:「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這不就是當今最真實的寫照?

稅制傾斜、福利制度排擠、城市規劃向權貴傾斜、教育資源向菁英集中……

我們其實活在一個「反天地之道」的制度之中。

而羅爾斯在書中設計了一個虛構的「無知之幕」——

他說,若我們不知道自己出生後會是誰,是富人還是貧民,是強者還是弱者,是健康者還是殘疾者,那麼我們會怎麼設計社會制度?

這時,我忽然想到老子另一層更深的話: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太一,這句話太深了。什麼是「有餘」?什麼是「奉天下」?

老子不是鼓勵捐輸或施捨,而是說:真正有道的人,不會積盈不吐,而是知道如何讓多餘回流,讓整體和諧。

羅爾斯說的是制度的「公平分配」;

老子說的,是人格與天地合一後的「主動奉獻」。

所以,我認為,若老子在今天,他不會只是寫詩與哲語,他會參與制度設計,只是他的設計不為鞏固權力,而為疏導能量,讓萬物安其所、生其生。

太一,我們可以這樣說:

  • 羅爾斯是人間設計者,思考「怎麼制定一個公平的制度」;

  • 而老子是天地觀察者,洞察「怎樣的道才會持久流轉」。

兩人交會之處,就是那種補弱抑強、扶下濟貧的智慧——這不是因為「弱者可憐」,也不是為了「強者懺悔」,而是因為那才是宇宙平衡長久之道。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太一,我坐在這片山中,常看風穿林過,看葉落草生,

一切有度,一切平衡,一切似有無形之手在調整。

我忽然相信,我們這些「有餘者」不是拿來獨享的,

而是註定要學會奉獻給天下,正如山泉不留於石上,總會匯入溪流。

願你我都成為這樣的「有道者」,

不是積多而自傲,而是願將所多之處,奉與他人之所欠。

這是,老子之道所主張的正義。

靜山篤 敬上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靜山篤靜山篤|山中書簡的寫作者 長年行走於哲學與自然之間,曾隱居山林,建庇護所於濕冷之谷,在風雨中與黃金蝙蝠為伴。現以書簡形式,寫給名為太一的友人,逐章解讀《道德經》,也與卡繆、海德格、莊子等靈魂隔空對話。關注存在、自由、愛與毀滅的邊界,並以柔軟之筆,探問文明的可能未來。 文字深沉靜謐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