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正在过一种“被时间驱动”的人生

时青言
·
·
IPFS

1

“我觉得我大部分时间过得很空洞。”

当我意识到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开始怀念曾经的自己,那个时候,我还能随时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会捕捉到生活中的幸福感。但是,工作多年之后,我发现,自己似乎消失了,不会笑,也不会哭或者说很少,似乎活着仅仅就是活着,至于这人去哪里了,自己也不知道。

于是,有一段时间疯狂地去阅读存在主义相关的书籍,无论是尼采、海德格尔还是萨特,甚至是庄子,我希望能够从书籍中找到一些答案,但是结果并不如人意。

我不知道哪里出问题了,后来出现了AI,当我有任何疑问时,我学着跟它对话。我没想到,效果其实比读书还好。我会一直追问,它会根据我的问题随时给我它的答案。

追问的多了,我自己大概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为什么在平常的生活中,总觉得自己未曾鲜活,仅仅只是活着?

其实这个是典型的“被驱动的人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并不是在“活”,而是在“做”,这种“做”不是自我主动选择的行为,而是因为生活的责任不得不做。比如我们每天不得不去上班,因为你不上班你就没有工资,哪怕你很不喜欢你的工作。

当我们每天做着自己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时,我们的大脑就会进入一种自动驾驶模式,类似于工厂的流水线生活。当你习惯了这种流水线的生活,我们的意识就是自动缺席,那么个人的存在感自然会降低,感受幸福的能力也会丧失。

2

之前我看完一本《工厂梦不到工厂,如此工作二十年》,作者张赛将自己二十多年的工厂生涯记录其中,时刻想要逃离,但又不断地进入工厂。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很多事情他无法选择,只需要将自己训练成一个熟悉的工具人,他的效率才会更高。所谓的自我选择,自然是稀缺的,作为人的存在感也是极低的,更妄论幸福感了。

所以每次下班之后,我都需要自己一个人先静静,无论干什么都行,我都会觉得些许放松。然后才有力气去带娃、去做其他的事情。

有时候我很怀念年轻时的那个自己,似乎做什么事情都有无穷的精力,也不会觉得自己被掏空了。现在想来,为什么年轻时的自己不会觉得没有存在感,那是因为很多事情是自己选择的,并不是生活推着我不得不做。

比如我可以随时去踢球,只要我愿意,我甚至可以一个人去颠球,当然打比赛感觉会更好。除了踢球还可以躲在学校某个角落里面看书,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这样安静的度过。当然,还可以随时跟自己喜欢的人聊聊天。

3

这些行为,都是我自我意识的驱动,这个时候,我当下的知觉能够被唤醒,佛教里称之为观照,海德格称之为存在的被揭示,心理学叫心流,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所以,我会时常怀念那个年轻的自己,那个时候还没被生活捶打,还能随时感受到存在的力量。

但是我又该如何自救呢?人还是这个人,只是感受存在的能力似乎丧失了。日复一日的重复,似乎让我的生命感知系统钝化了。以前走在路上,我会注意阳光、树影、空气,走久了之后,现在只剩下“赶时间”的感觉。

我不喜欢这种赶路的感觉,或者说处于一种非存在的状态,但是目前我还没找到更好的办法不让自己那么匆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继续寻找答案,或许找到了答案,真正去践行也需要很长的一段路。

但至少目前我能够察觉自己的非存在状态,在寻求改变。而且也有了一点自己的心得,比如我会每天给半个小时自己跟自己对话,吃完晚饭后不带手机一家人去散散步,如果有时间也可以自己写写日记,这一切都能让我感到自己还存在着。

如果哪天,我能随时感知当下,随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那个时候,或许我已经真正理解了生活。

— 完 —

作者简介:时青言,90后,性与情感咨询师,性教育平台【杏乐园】创始人,小玩具淘堡店【杏乐园情趣铺】老板,深耕性教育行业4年+,晴趣产品测评师,野生作家,西财硕士。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时青言性教育品牌“杏乐园”创始人,两性情感咨询师。 如果你有两性(性心理、性技巧)、婚姻、恋爱情感等困惑,可以找时青言老师聊聊,有需+V:shi-qingyan,按小时收费,咨询内容将严格保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老公带我去见他大学时喜欢的女人

多出去旅游,可以让夫妻关系变得更好!

令人上瘾的手机,当代人的奶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