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弗语是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53、蠢为上文化导读(上):《问世间蠢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孟子的书呆子一生

弗语是
·
[摘要]孟子自幼因“孟母三迁”而被固定在书斋轨道:少小困学堂,远离现实;中老年游说列国,四处碰壁;晚年闭门造书,编造空话。《孟子》并非治国经验之书,而是空谈总汇。现实未曾接纳他,历史却被学者包装他。于是,一个书呆子的失败人生,反倒成为后世的“亚圣”典范。

引言

世间各民族,多以“智慧”为学问的根本;唯有华夏的士大夫传统,却常把“愚蠢”包装成最高的智慧。虚空的大话,被称作大道;无用的空论,被奉为圣言。于是,“蠢”为学者所尚,愚与伪成了立身之本。

孟子正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人物。他的生平轨迹,就是书呆子文化的缩影:从学堂起步,与现实隔绝;到处求仕,空谈碰壁;最终闭门造书,以空话遗祸后人。

👉孟子,正是华夏“蠢为上文化”的开山鼻祖!

正文

一、孟母三迁:学堂的起点

“孟母三迁”通常被颂为贤母教子的美谈。实则它意味着孟子自幼被隔绝于田野与市井之实情,而被彻底关进书声琅琅的庠序。缺少社会历练,他注定成长为只会空谈的书生。

二、游说诸侯:中老年的碰壁

中老年后,孟子自认承孔子之道,带弟子周游列国:

  • 在梁惠王前言“义胜于利”,被搪塞;

  • 在齐宣王前谈仁政,被冷遇;

  • 在滕国虽稍见采纳,但规模有限,效果不彰;

  • 在宋王偃处全盘推行,结果财政空虚,民生困顿,宋王偃怒而转行暴政,国祚旋亡。

几十年游说,孟子从未真正获得重用。他的空话,既无人买账,试行者更是自毁根基。

三、闭门造书:空话的大成

仕途绝望,孟子退归故乡,辑其言为书。《孟子》所载,多是与现实脱节的理念拼盘:

  • 性善论:以天性粉饰矛盾,把人世的冲突推给虚无的“本性”;

  • 仁政论:硬说农夫可耕百亩、养十几口人,由此层层推演出虚高的“人口供养表”,被包装成富庶的政策蓝图,最终祸国殃民;

  • 尊卑秩序:以礼名分固化等级,彻底阻隔了上与下的沟通;

  • 空谈论:君子不能做事,只能空谈,把无能说成高雅。

于是,《孟子》就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典型的一部“不会治国,偏讲治国”的空话大全。

四、结语

孟子一生的三段:童年困学堂,中老年跑仕途,晚年编空书。现实不收,他却被历史包装。一个最蠢的书呆子,竟成了“亚圣”。他留给后世的,不是仁政,而是一地鸡毛。

——2025年8月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