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大明風華》
前陣子不停點擊舊片《雍正王朝》 來看,YouTube 演算法推測到我喜歡看歷史劇。《雍正王朝》由亞視播放,當年會考在即,但就中了「劇毒」 ,平時不看電視的我,為了看《雍正王朝》,每天六時起床,快速温習,可惜力有未逮,旋讀又旋忘,半顆心在書,半顆心在電視劇。一到晚上九時半就聚精會神看《雍正王朝》,看畢《雍正王朝》又看《康熙王朝》。總之一看歷史劇就一發不可收拾。前幾天在YouTube 重看,我發覺很多情節當年實在看不明白,如今步入中老年,就看得懂很多權鬥,甚至借古諷今的情節橋段。 以銅為鏡,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大概如此。
看畢以二月河的皇帝系列作藍本的電視劇後,YouTube 又彈出2020年的電視製作《大明風華》 。此部戲我第一次看,電視劇改編自蓮靜竹衣的小說《六朝紀事》,其實是以真實歷史人物虛構出來的歷史故事。 整個故事以湯唯飾演的孫若微作主線,由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變」去奪取皇位,推翻侄兒建文帝的統治作開始,孫若微作為靖難遺孤,由小女孩跟著義父流浪漂泊,逃難的過程學習古哲先賢的思想,讀書識字,既文又武。
從少至大,一幫遺孤為復辟建文帝為一生己任。孫若微及同伴在一埸行刺失敗後,同伴都被遞捕,她和她父親則在逃。由朱亞文飾演的朱瞻基為皇太孫(及後的明宣宗)在查探靖難遺孤一案時對孫若微一見鐘情。幾經轉折才把孫若微的身世洗白,帶入宮中。然後就是孫若微由明朝反賊逆襲成一代明朝皇后,垂簾聽政,手握大權,孫若微由小女孩演變成皇后,再變成太后,經歷了五個帝王年代。女主逆襲,一衆男主則為做皇帝打生打死,成了皇帝又感慨皇帝都是孤家寡人。
整個故事屬於一半真一半假,影片的視覺優質,不過朱瞻基死後的劇情逐趨狗血。湯唯在此劇的演技非常一般,未有發揮水準,反而飾演朱瞻基的演員朱亞文非常出色,演活了皇太孫的年青時的年少氣盛,驕傲自負但又有才,成了皇帝後又具備一國之君的霸氣,內在的孤寂,朱家叔侄相殘的憤怒及自責。飾演明成祖朱棣是王學圻老師,王老師簡直演技精湛,將朱棣這個帝王角色,擧手投足詮釋得淋漓盡致。我覺得故事應該在朱瞻基死的那集作大結局就完美,其餘的集數都是為湯唯騙片酬,我喜歡湯唯的《晚秋》 及《黃金時代》 可惜她在此劇演得非常納木。
故事雖屬野史,半真半假,可是「靖難之變」 在歷史上是真的,建文帝原是朱元璋指定的嫡長孫,繼承皇位合法合理。而朱棣當時以「清君側」 為名,名義上保護宗室,清除奸臣,實為奪權,趁機自立為帝,實屬謀朝篡位。 此場政變歷時三年,規模極大,是兄弟鬩牆,宗室互殺,波及文武官民與家屬的一場內亂。有些忠臣更被誅十族,手段極端殘酷。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雖冶國有功,為明初奠下盛世基礎,然而「靖難之變」可謂朱棣的污點。清代史學家錢大昕認為「朱棣雖治國有功,然起兵弒侄,失於人倫。」
湯唯所飾演的孫若微是靖難遺孤,他們都是建文帝陣營官員,宗室,忠臣被誅後所留下的子女及家眷,很多被殺,被清算,流放,編戶齊民。這些人有的在寺廟中長大,有的被迫隱姓埋名。錢大昕所著的《十駕齋養新錄》中記載,「靖難之役,十族誅滅者不可數,遺孤多亡命僧寺,或為庖人、僕役,不得復名。」遺孤流散,無法恢復本來的身份地位。
歷史上雖有靖難遺孤,不過明朝的孝恭章皇后孫氏絕對不是靖難遺孤。現代電視劇為了貼近時代,借歷史來作一個想像,借古喻今,借女喻民,借情寫政。有一幕朱棣早就知道朱瞻基情傾孫若微,而孫若微是靖難遺孤,以報復朱家作使命,朱棣恨自己的孫兒故意隱瞞亦指出萬一有人舉報朱瞻基的妻子是反賊份子時,怎能自處。 朱瞻基竟說:「爺爺,你錯啦,靖難之殤你大錯特錯呀,建文的忠臣也是忠臣,這筆賬我們家的人遲早是要還的呀。」「有一天有人叫破孫小姐的身份,何以自處呀?若有這一天我會昭告天下我的妻子就是靖難遺孤,我們一家人已經可以面對過去,願意和勢不兩立的仇人和解⋯ 我還會為方孝孺修一個大祠堂,標榜他讀書人的典範,此才是一代明君應有的氣度。」
(欣賞一下兩人的演技,上了大陸搵飯食的大灣區哥哥們,唔該行開一邊,尤其張智霖,陳小春,見到他倆也作嘔)
此個野史編得真浪漫,朱棣開創的「永樂盛世」是由奪權轉變為實權,再演化為極權。中國歷代很多皇位架構同當今世代無大他別,也是政治制度,軍事控制,情報機構,意識形態等一環扣一環的佈局。若然反朱棣的讀書人方孝孺可以被平反,那麼成千上萬的流亡學者及作家也不需要流亡海外吧。若然真的可以和勢不兩立的仇人和解,就不會有天安門母親吧。若然一代明君在乎氣度,就不會以言入罪,freedom of speech 早已成為衆帝王的管冶基石,疫情間的《方方日記》 又有什麼可怕?
道理及很多人文價值大家也明白,可是現實政治又怎會如此,莫說古代的朱瞻基不會對爺爺明成祖作如此大膽訓斥,就算今時今日香港的政界精英也不敢有如此思維,想死咩。方孝孺臨刑前說:「天道未喪,人理未亡」 由古至今,我相信現世不缺方孝孺,只是成為方孝孺,命途必哀。
《大明風華》 的大結局又有一幕帶點無奈的浪漫主義,孫若微成了孫太后,她的不肖兒子以手段從弟弟的手上奪取皇位,另一埸「靖難之變」又再次上演。孫太后跟兒子說:「不要殺于謙!放過那三十七個人吧,你弟弟雖有私心,但他提拔那些人都是英才。于謙是無雙的國士,不能殺于謙!」兒子說:「不行」
當然不行,順我者生逆我者亡乃當權者的生存智慧。此定律可以訴諸國家,民主世界的政黨模式,甚至辨工室政治。
全劇我最愛此段,也概括了歷代忠臣,異見者,愛國愛民者對知識,抱負,現實社會的無力感。
孫太后說:「聖人說修身,冶家,齊國,平天下,其實劉,漢李唐趙宋朱明,天下不過是一家一姓的私產,身為誰人之身,家為誰人之家,國為誰人之國,天下又為誰人的天下,可知否,既不知,又何談溫柔敦厚,正色立朝,又何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豈不是自作多情,蠢得可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