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起中國經濟怎麼樣
我不追網紅,乃至於對所有靠流量吃飯的自媒體人的觀點都保持距離,因為難免表演化、極端化。所以說,當然也不蹭「館長」的話題,何況他都已經從上海回到台灣了。但想寫這一篇的靈感,確實與他有關。
2025年6月,曾經反中然後與綠營反目成仇的「館長」陳之漢宣布要去上海6天做直播,其中,他提到了「要看中國的經濟」。中國經濟要怎麼「看」?在上海這個號稱中國最好的城市能「看」出什麼?這是駐點記者都要問自己的問題,作為連續十年、平均每年都待上4個月的駐上海記者,相信比館長有資格說說。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前幾天和一位同事聚餐,他曾在香港工作幾年,2019年「反送中」時正為外媒工作。今年他又去了一趟香港,直說街上的蕭條感與過去差別太大了,「以前在茶餐廳坐30分鐘就來趕人,現在坐2小時都沒事。」
如果沒有比較,很多觀察未必有意義。至於港人是「北上(到深圳)消費」還是因為外資離開以致高薪白領減少影響消費,這些理性分析固然重要,但比不上第一眼的直觀感受。何況,作為外派記者,如果少了眼見耳聞、感悟觸動,寫出來的東西和網上能找到的既有報導完全一樣,那就太不值得了。
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以後首次到上海,迫切想了解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幾年下來的心得是,觀察經濟狀況最好有幾個要素:眼見、基於經驗的比較、訪談、然後還要加上數據分析與報導資訊,即使中國官方統計不夠真實,但全憑眼見耳聞會很局限,只看數字分析又缺乏有血有肉的衝擊力量。
細數疫情這些年
最近幾年還是比較戲劇性的。
2022年深圳、上海、西安、鄭州等大城都經歷過程度不等的封城,2023年疫情管制放開後,明顯可以感受到民眾「報復性出門」但未必「報復性消費」。商場周邊如噴泉等公共空間的人潮變多——畢竟誰還想關在屋子裡呢?但是商場內的餐廳,即使是週末用餐也大多不需要排隊等候了。大家想走走、散步、吹吹涼風,但是消費?需要節制。有關消費降級的報導已經不少,連我去報導的一個上海閔行區社區台灣夜市,攤主都說客單價再降低。
再說物價。2015年第一次到上海駐點,感想是:好貴!和台北相比,交通當然是便宜的,主要是中高消費的餐廳、咖啡館很多,便宜的便飯不是沒有,但通常激不起你吃的慾望,不像台北,要找到難吃的東西並不容易,因為不好吃就被市場淘汰了。
2023年是個轉折,第一次覺得,整體來說上海比台北便宜。在通貨緊縮的陰影下,中國民生物價基本不漲,很多家電用品、電動車等甚至不斷降價;與此同時,台灣跟著美國接連升息平抑通漲,但物價,尤其餐廳價格,仍是漲不停。而這種物價上的消長,就反映了經濟基本面的不同,中國內需不足。
疫情封控對商業活動的衝擊,加上2018年開始嚴格對網路、補教、娛樂業等嚴管,負面效應集中在解除疫情封控後顯現。內需不足的原因,又和民營企業經營困難、失業增加、降薪等不確定性有關。
2024年,開了27年的上海伊勢丹百貨關門,除了高消費碰壁外,一種說法是如今上海人更喜歡逛氣派大商場,而非老式而擁擠的百貨公司。但是,許多商場的人潮流量仍然低迷,即使新潮、好逛、年輕人喜愛的前灘太古里,其中的蔦屋書店找不到好的獲利模式,在中國大城市仍是持續關店。
總之,經濟蓬勃、行業蒸蒸日上時,個別店家關門只會讓人覺得是你自己「經營不善」;經濟走下坡時,任何大型連鎖店的關門都會被放大檢視,成為民營企業難振作的指標。
微觀佐證宏觀,2025年是這樣的......
2025年,很多朋友仍會關切詢問上海經濟「看」起來怎麼樣。每月發佈的一些數據還在持續,特別是到了5月,原本第一季稍有起色的房地產又再次不行了,房價與上月相比下跌城市數量增多,1-5月的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年降幅擴大至10.7%,比2024年整年的降幅都多。而房地產依舊是整體經濟的指標,房市無法穩住,民眾的財富持續縮水就會影響消費,房地產企業也將繼續萎縮,影響就業和投資。中國官方為2025年房市設定的目標是「止跌回穩」,看來很可能無法達成。
除了數據,以下是一些觀察:
在商場裡的西提牛排,平日午餐特惠相當划算了,人民幣298元(約新台幣1200元)的雙人牛排套餐,性價比較台北高出許多,但餐廳一眼望去沒什麼人。服務生說,今年比去年生意還差,只有週末客人比較多。
在每日經濟新聞工作的上海媒體同業說,地鐵晚高峰人潮少了很多。一個參考數據是,不久前,官方發布,上海2024年常住人口減少23.8萬人,外來常住人口首次少於1000萬(983.5萬)。有些人即使還在上海,失業或工作型態的改變,也可能使其減少出門。
S教授大砲性格,雖然退休了,但還在復旦大學的EMBA在職專班上一門課,學生大多是企業家,喜愛聽他分析國際局勢。他說,EMBA學費人民幣84萬元(約新台幣336萬元),往年甚受歡迎,但去年未能招滿,因為企業狀況不佳。
中高收入族群荷包縮水,幾乎影響了所有高消費場所。除了高檔餐廳經營不易的消息經常見諸媒體,上海媒體同業說,當地高爾夫球場的經理現在也很傷腦筋。
時局不好時,最穩的還是政府。曾經在報社工作的上海朋友小張,2017年成立了傳媒公司,由於待過媒體,很了解官方的需求和語境。
他說,一開始團隊接的案子有8成案主都是民間,「大家都不想做政府的案子」,但是到了COVID-19疫情爆發的2020年後開始轉變,到2023年趨勢更加明顯,「市場上只剩政府有錢,大家都接政府的案子了」。他手邊正在做的宣傳片,客戶就是上海下屬區級政府。
然而,政府資源畢竟是有限的,錢花在這裡就得少花在那裡。3月下旬的上海環保公益年會上,好幾個環保組織負責人都提到了政府補助減少的困境。他們議論著成立約22年的民間環保組織「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不久前註銷,理由之一就是「經費來源中斷」。
有人稱經濟不佳撕開了公益組織相當依賴政府補貼的這塊「遮羞布」。儘管上海環保年會現場上,還是有很多熱心的民間組織教同行們如何申請補助,但是更多組織明顯決定採取保守作法,這兩年不要擴張,減少活動量,量入為出。
政府可以花錢的地方很多,其中一項便是如今中國城市努力推動的「社區食堂」,有些還會結合平價理髮、修補衣服、圖書館等便民服務。公益界因此也和企業界早些年一樣,出現了「國進民退」的現象。(有興趣者可看此則報導:www.cna.com.tw/news/... )
另一個觀察點是政府執法的改變。2017年,中國推出對補教業有致命影響的「雙減」(減輕學生校內課業和校外培訓壓力)政策。2018年,演員范冰冰被指逃稅並遭重罰,官方發布電影電視的限薪令,規定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節目總成本4成,大傷中國電影圈元氣,相關的明星重罰逃稅持續到2022年。在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一場得罪當權者的演講後,2021年,阿里巴巴因反壟斷法被罰逾人民幣182.28億元(約新台幣820.3億元)並展開3年整改。
一連串對各種行業的整頓,到了疫情後都紛紛轉變。儘管一方面各地都出現了「亂罰款」來彌補地方財政惡化的情形,但也有很多地方推出對小微企業或工商個體戶「輕微免罰」的政策,盼能讓奄奄一息的攤商、小店家等休養生息。擅長觀察街區活動的池小姐告訴我,如今在衡山路這類傳統的精華區,以往被清得一乾二凈的騎樓,又開始出現供人閒坐的椅子了。
對很多上海人來說,這種政策轉變最多只是讓小商家喘口氣,要恢復到以往的「煙火氣」是不可能的。幾年前,北京忙著驅趕低端人口之際,上海也以各種理由將一些街邊小店整頓關閉,部分誘導轉移至商場。但是小店一轉到商場,其實人氣就消散了,這種市井樣貌的形成不是想改就能改的。
當「90年代下崗潮」成為「90後」的現實
即使在看了那麼多有關失業與降薪的報導後,當這些人真實出現在身邊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時,還是會讓人意識到「這事真的挺嚴重」。可能剛好身邊出現的都是建築領域工作者,與經濟重災區房地產有關,但一名復旦醫院醫師也告訴我,今年以來已降薪約2成。
我是在貝聿銘大型回顧展上認識小李的,那時和朋友正專注在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的照片與相關文件陳設上,小李主動教我們可以怎樣取景會照得更好,照他所說,現場的教堂模型和牆上的照片正好合而為一,果然厲害。
他特別從廣州飛來上海看展,就這麼聊了起來,說自己在外資建築公司工作,現在中國能接的案子越來越少,他們主要往東南亞接案,但如果有部門半年都接不了新案就會裁撤,身邊越來越多人被裁員。
32歲的他已深有危機意識,因此開始在小紅書上經營副業。他的副業選擇是專業城市導覽,也是中國這兩年興起的City Walk,有興趣的人可以網購他自己編製的散步路線規劃手冊,也可以幾個人一起預約請他來導覽。
我把他的故事寫進有關小紅書上各式副業創業者的報導裡,這是5月的事。一個月後,和他微信上又聯繫,他說,最近又收到幾個之前同事被裁員的消息,我們聊天時正逢花旗銀行宣布全球裁員3500人,他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未來一段時間內會出現「大批量的裁員降薪狀況」。(寫這篇文章時,曾多年名列中國500強民企的泰山鋼鐵集團宣布破產,旗下8000名員工頓失工作。)
最令我深思的是,他說:「目前的狀況很像九幾年的下崗潮吧據說...」。90年代的下崗潮,已經成為一種「傳說」了嗎?這個生於1993年的青年,完全沒有經歷過國企私有化的動盪,甚至還可能隨著父母一輩享受了市場化的紅利。然而,到了他的而立之年,失業潮再次襲來,這中國改革開放史上重要的一段過程,成了他現在面對工作動盪時最先想到的借鑑。
1990年代,中國開始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做市場化準備,同時也必須讓低效的國有企業關停、重組或私有化,大量國企員工因此下崗(解僱、失業),有報導說,從1995年到2002年,中國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就裁了約6000萬名員工。
作為台灣人,我當然不可能親歷這些,但透過各種報導、電影經常「重溫」這段歷史。譬如,2016年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八月」,就是透過一個內蒙古小男孩的眼光,看大人世界怎樣經歷1990年代的經濟劇變。2010年代的我,初接觸中國新聞,記得紐約時報一篇報導,關於中國東北女人因被迫從國企失業,在法國街頭做起性交易,而她們在國內的丈夫並不知道(或者知而不問),令人印象深刻。這樣題材的電影也有。
2017年,我在上海採訪作家路內。1973年出生的他說,90年代下崗潮是當代許多中國人重要的生命記憶,因為在一個標榜社會主義的國家,自此「失業」成了多數人可以接受也必須接受的概念。有退休工人退休金停發、去看病醫藥費無法報銷,還有工廠公司的老闆跑了、甚至被殺,而像東北這樣的國企集中地,可能是一整個城的居民都突然沒了工作。
這段歷史成為作家日後創作的養分,但是對於學建築的青年小李來說,最嚇人的是,下崗潮不是歷史,可能是自己即將面對的未來。這樣的陣痛,即使2020年代的社會保障會比1990年代好,但也絕對不浪漫。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