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社群上不適合聊天
過去經驗告訴我,和異性當面相處聊天,沒有任何肢體碰觸或曖昧言語,都能維持輕鬆打屁聊天的關係。一旦不是面對面,而用簡訊、社群聊天室,最後關係的結尾都令人挫折,也許是我想得太少,進入訊息時代,沒有聲音、畫面的純文字交流,反而滋長想像與詮釋的空間,這對愛聊天的我而言,簡直是一大困境。
小的時候就很愛找人聊天。愛聊天到拿著家用電話,耳朵貼到發熱、甚至有點痛了,或者舉電話到手痠,就換另一邊繼續講。和女性好友講話天南地北聊,聊電視、聊學校作業或某某某做了哪些事情,直到老媽擔心接不到電話佔線,才催我掛電話。
第一次聊天遇到挫折,來自好久不見的小學同學。社群平台上線後,有段時間小學、國中同學紛紛成立社團把老同學都加進去。有位小學認識但後來轉學的男同學,因為國高中間都有共同友人,於是對方主動聯繫我,話匣子一開就順順的聊,聊到一半對方突然傳一句:我有女朋友了。
看到這行文字,馬上先深呼吸幾下,一時不知道要回傳「你誤會了」,還是「我真的沒有這個意思」。一方面認同對方有女友有警戒心很優秀,但被防備的感覺,卻也令人錯愕。一段跨越時空的網路重逢,只能草草結束。
那時候還沒意識到,聊天不一定會跨越界線,最困難的是我們在各自的空間,懷抱不一樣的交流期待,談天說地之外,憑空而來的訊息一不小心都能解讀成禁忌。
高中時期則有過更荒謬的對話。某年寒假,參加和其他高中合辦的社團寒訓後,並沒有覺得在參加一場聯誼,而是達成一項高中青春任務,於是結束後幾乎沒有和活動中的任何人有聯絡。開學沒多久,遇到高速公路旁的山坡走山,每天開始要更早通勤到學校;也開始每天早上會收到一封慰問關心的簡訊。
沒有署名、電話也不在聯絡人名單中,當時覺得出於禮貌,我就先回覆感謝、說自己沒有問題。那天一直想這個人是誰,為什麼知道我的手機號碼、為什麼會傳訊息給我?後來想到有可能認識的新人來自社團寒訓,回家翻開當時的小冊子,才發現的確是友校的學長傳來的。
整個寒訓中,我對他的印象極淺,沒有說過幾句話也沒有交集。後來對方持續傳訊息,起初覺得不好意思不回覆,慢慢開始覺得不妥,從一天回一封,變成兩天回一封、三天回一封,太多訊息,甚至不想回覆。
從我不回訊息開始,竟陸續收到威脅我必須回覆的簡訊,對方甚至認為我們已經在交往(寒訓後完全沒再見過面),開始改用撥打電話的方式逼我現身。一邊害怕,一邊怪自己是不是當初沒有那些有來有回的簡訊,我就不會陷入困境?一度擔心對方放學會來學校堵人。那時我才高二,對方已經要面臨大考,他甚至說,我嚴重影響他人生重大的考試。
最後一次訊息挫折,是大學認識的學長。說來更多是我自己的一廂情願,我一直很想要有哥哥,在這不可能實現的願望中,他完全擁有夢想中的哥哥的特點:好笑、會照顧妹妹。因為活動認識,加上他剛好與家裡手足也有認識,在社群上斷斷續續的聊天。最後的聊天,也是隱晦的告訴我不能再這樣聊,後來也就斷了聯繫。
有些天真、有些殘忍,我以前確實相信男女之間是可以有純友情的,打屁聊天無傷大雅,也談不出感情,只要沒有釋出曖昧訊息,就不會有任何可能發展的苗頭。
直到後來自己交了男朋友,才發現就算是亂聊,也難以判別對方訊息是否散發試探或曖昧,聊感情太敏感,不聊更敏感。於是背叛自己,縮小天地界線,只要隔著螢幕,無法確知彼此有意無意,這也不行聊、那也不行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