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以及創造者的精神
以下皆為「真需求」部分讀書筆記。學會構建商業閉環,可以讓我們從市場中獲取資源,讓喜歡的事得以延續。
「模式」
模式是一個企業構建自身競爭力、從而生存下來的祕密。模式設計主要包括三大板塊:能力系統、變現邏輯與分配機制。
能力系統:能力不同,面對相同的機會,所能採取的行動也就不同。同樣是賣咖啡,瑞幸擁有與其他咖啡企業不同的能力系統,因此可以採取不同的模式。
變現邏輯:商業的本質是變現。很多商業新手以為只要自己有創新,賺錢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然而,創新其實是一件花錢的事情。賺錢來自變現,要像設計價值一樣耐心且精心地設計變現邏輯。
分配機制:分配權是權力的核心,分配能力也是能力的核心。最初的稟賦只能讓一個人初露鋒芒,在隨後長期的生存競爭中,要靠自己主動投入、配置更多資源,才能擁有那些成為生存優勢的特質。
企業如何構建自己的能力系統
「認知是頂,安全是底」
1. 認知是因,創新是果
一家企業建立了絕對優勢的能力系統,然後用這套能力系統去重構一個成熟的產業。在這個資訊高度對稱的時代,簡單的產品創新只能享受極其短暫的先發優勢,接下來比拼的,是產品背後的模式,以及模式背後的能力系統。
使用者的需求如陽光一般召喚著萬物,只要需求的規模存在,隨著科技進步與產業水位的提升,新物種必定會冒出來,與舊物種展開生存競爭。曾經絕對創新的能力系統,數年之後可能已變成行業標配。
2. 風險認知與安全邊界
在認知與能力系統之間,還有一道閘門——「安全邊界」。俞敏洪曾對梁寧說:當年新東方帳上常有100億元現金。因為這筆巨資,董事會召開了八次會議,討論這筆錢該如何更有效率地使用、創造更多價值。而俞老師每次都力排眾議,堅決不動這筆錢。他說,如果有一天教培行業無法繼續,就會涉及退款,那時候就會需要這筆錢,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動。
後來,教培行業政策出臺,俞老師說,如果當時沒有堅持留住帳上的100億元現金,新東方和他自己都不可能挺過那道關卡。保留應對不可抗力的能力,是俞老師為新東方設下的安全邊界之一。
3. 心力
變現邏輯
評估一個人有三個要點:技能點、資源盤與影響力。對於一個商人來說,所有商品都是賺錢的媒介,是金錢轉化過程中的某個中間態。如果說它們有什麼不同,那就是賺錢效率的不同。
賺錢能力的差異,首先來自認知差。有穩定認知的人,可以用自己的價值框架判斷所有產品的價值。而交易的達成,除了價值判斷,還需要控制能力。
當所有人都說瑞幸瘋了的時候,瑞幸怎麼知道自己是對的?因為瑞幸明白,咖啡這種市場巨大、供應鏈標準化的產業,本質是供應鏈效率之爭。所以整個瑞幸系統指向的關鍵詞就是「效率」。面對如此廣闊的市場,只要它的效率高於同業,且安全邊界不被擊穿,它就一定會勝出。
一場春雨過後,萬物生發,一片翠綠。表面上看,我們是平等的同齡人。然而,若稟賦不同、生命能量的指向不同、內在機制不同、吸收與轉化能量的模式不同,那麼萌芽於同一片土地的小植物們,日後便會分化為截然不同的模樣。人與人的分野亦如是。
分配機制
分配權是權力的核心,分配能力也是能力的核心。資源總是向變現更快的地方聚集。
從工具性與人性、強管理與強激發的視角來看兩家企業:海底撈與吉野家。
吉野家是一個典型的流量變現模型。處在什麼樣的街區,就會有什麼樣的客流。吉野家本身品牌清晰、產品交付確定,只要對應到相關流量入口,就有一個大概的轉化率。
每個店長的微觀管理空間非常有限。因此,吉野家的模式對店長的依賴程度不高,具備這類能力模型的店長,在人才市場上也很容易找到替代者。所以,吉野家不需要用高薪模式留住店長,也不需要用高激勵的方式激勵店長。
從「共識」部分提到的「關係」視角來看,企業與店長之間是一種明確的階段性需求關係。而這種關係,本質是將對方視為工具,屬於強博弈關係,需要強管理。
失敗,是面對真實,踏實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創新,是走出過去的邊界,做出以前未曾做過的事,抵達曾經未曾抵達的地方。
一個企業的頂尖人才,一定肩負著企業創新業務的責任,要帶領企業進步,邁向新的天地。
那麼,什麼才是給頂尖人才的最高待遇?是讓他們開眼界,激發他們真實的雄心;是給他們最艱難的任務,加上視野與資源的支持;同時,也要適度地允許他們失敗。
「求真」:應然與實然
強者能成事,也許是因為其本身的資源強、能量強;而弱者能成事,是因為他的做法符合天道,符合「道」。
所有的創新者,必定是不接受現實的人。與此同時,他們一定是行動派,不會停留在理論推導或思想實驗中,而會選擇自己動手去做些什麼、改變些什麼。
所以,世界給創新者的挑戰,或者說創新者的榮耀與磨難,就是在實然的世界裡看到應然,然後以凡人之軀去承擔神的任務,將應然變成實然,讓夢想在客觀世界中成為現實。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