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那些吃吃喝喝的事
眼下的中國,正在被跟吃吃喝喝有關的煩心事籠罩。
不要小看這件事和政治的關聯。習近平上台時的2012年底提出「中央八項規定」,這是針對黨政機關人員整治奢侈浪費、要求厲行節約。很快,2013年他推出「光盤行動」,更進一步對全民要求制止餐飲浪費,雖然範圍更大但無法做到強制性。
14億人口的國家,最高領導人直接管全民不可以「舌尖上的浪費」。能否想像,同等人口規模的印度總理莫迪,要大家記得飯前飯後講究衛生;或是美國總統川普,大聲疾呼全民注意交通安全?
合乎道德的生活習慣,是否適合以口號在全社會推動,效果又能有多少?當然,由最高領導人喊出的口號不會沒有政策配合,但管得了官管不了民。在不透明的中國,這種政策還引來是否「糧食安全」有問題的猜測。
一名經常對公共事務發聲的復旦大學教授曾在接受我採訪時說,靠運動式提倡不能解決浪費的問題,更怕變得形式主義。對公務員來說,官方補貼用餐容易造成飲食浪費;對私人宴請來說,很多是「吃給別人看的」。除了制度要改變,金錢和價值觀的改變可能要幾代人的時間。
光盤行動和八項規定兩大政策近年又重新被強調。外界可能會覺得「治國無新招」,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浪費公帑、浪費餐食、藉吃喝官商勾結等問題依舊,甚至變本加厲。
一個記者眼中的10年公款吃喝變化
2015年底,我的駐地記者生涯剛開始,第一次出差到江蘇省北部連雲港,當地台辦官員按慣例在某個晚上宴請台媒記者。因為是晚上,請的又是台灣媒體,所以可以喝酒。「八項規定出來以後,對我們影響很大。」其中一位看起來在市台辦已經多年的老幹部邊喝邊緩緩說。看來他是過過很多好日子的。
自那之後,又不知經歷了多少各地台辦作東的飯局。對被請客的人來說,可能沒什麼感覺,但公款請客的那一方,從漫無節制到必須衡量計算甚至寫報告,變化了然於胸。
2025年,連被請客的人都有感覺了。年初官方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黨政機關作風建設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到,「公職人員非工作時間的個人活動應當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有違反黨紀國法的行為,不得損害國家形象和公職人員形象」。沒有明確說禁止在下班時飲酒聚餐,但又像是這些都不宜,一如很多中國的法令法規,邊界模糊,主觀認定。
2025年3月,上海台辦與媒體餐敘,選在台辦的食堂,當然還是有包間的,菜色也不錯。這種場合本來主要目的就是彼此交流,吃什麼並非重點,但真要說的話,確實環境樸素很多。台辦官員自然不會說是因爲什麼規定,而是說辦公室下方就有食堂,很方便,水準也不錯。
一個多月後,一場辦在上海郊區金山的採訪活動,晚上由金山台辦作東,地點又是公家食堂。輪替駐點10年,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接連在公家單位的附設餐廳做媒體餐敘。八項規定及其延伸的法規在發威,一切盡在不言中。
這還是一線城市上海,越往內陸、越是小地方,不理性的管制一定越多。而且,對媒體的請客都收斂至此,對自己人必定更嚴格。
一位台籍高階主管告訴我,4月在成都出差時,得知當地公務員被告知即使下班後也「不要外出吃飯」,不確定是否是特定級別以上才有此管制,但是按照中國推政策總是「一刀切」的慣性來看,這麼離譜的規定也是有可能的。這就是為什麼,所有因著「聖旨」而出的規定,最終必會層層加碼。
所謂違規吃喝,並不只是對用公款吃喝的約束而已,企業邀宴政府官員、可能涉及利益問題的高檔吃喝都在內。界線是模糊的,定義是寬泛的,餐飲業業績是下滑的,輿情對政策沒有好評也是真實的。
整治吃喝打到餐飲經濟,誰之過?
毛澤東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如今,牽涉公職人員的請客吃飯,正面臨一場革命。
層層加碼後,「禁止違規吃喝」變成了「禁止吃喝」,原本在疫情後就處於下坡的餐飲業,繼續承受打擊。於是官媒、官方又一次次站出來說明,試圖扭轉政策的不利影響。
既然這一波整治官員吃喝問題的源頭,是再次強調了習近平的八項規定,那麼,要削弱八項規定重要性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要官員盡量做到「正確執法」、不傷害餐飲業等民生經濟,倒是很好的機會看宣傳系統如何顯神通。
結果,新華社知道針對官僚就要用官僚會怕的方法。6月25日發布的評論放棄苦口婆心說理,直接說整治違規吃喝「層層加碼」是一種「高級黑」。
這篇評論說,一些地方對整治違規吃喝層層加碼、一刀切,把「禁止違規吃喝」等同於「禁止吃喝」,引起了社會輿論批評。「這一現象表面看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祟,實為故意扭曲中央精神,以貌似『堅決執行』的方式轉嫁矛盾、消解上級政令的『高級黑』,必須予以破除。」
這些話很重,是因為真的問題嚴重,還是因為不能讓餐飲業蕭條的責任推到習近平頭上?這類評論,也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官場奇觀。
到了7月,媒體忽然開始報導兩個正面典範人物。
一個是重慶市榮昌區委書記高洪波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發布「帶頭下館子」的請客影片,稱要「帶頭消費,帶領消費」,同桌者來自不同行業,高洪波還亮出帳單,其請客消費共人民幣1108元(約新台幣4400元)。
另一個,是在貴州榕江縣經過水災後,一家飯店的店主發布短影音稱,她的飯店災後恢復營業首單接待的竟是榕江縣委書記和縣長。縣委書記一行共10人,共計消費448元,最後是縣委書記結的帳,這讓她對恢復災後生活充滿信心。
這兩個被推到台面上做宣傳的請客吃飯例子,如此「純淨」,如此基層,如此小額,對於矯枉過正的「不可違規吃喝」怕是一點象徵作用罷了。
餐飲業冷清的情況沒有因此扭轉。去小紅書上逛一逛,很容易找到網友拍攝上海許多餐館早早熄燈、門可羅雀或從大排長龍變得無人排隊的影片。
野村證券7月發布的報告說,官方5月發布新一輪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擠壓了中高端餐飲的經營,並大幅削減了酒類銷售。預計餐飲業零售額增速將從上半年預期的5%,大幅放緩至下半年的1%,這將拖累整體零售額增速0.5個百分點。
報告還說,與2013年的條例相比,當前執法力度更嚴,因此餐飲業受到的影響將更為明顯。
「台灣人教會我們打包」
反浪費當然是有意義的,說來這還可能是台灣人的強項。
有次在江蘇昆山參加當地引進台資30週年的相關活動,從高鐵站搭上計程車前往會場,跟司機聊了起來。
昆山雖然只是蘇州市轄下的縣級市,但多年來名列中國「百強縣」榜首(排行看GDP),哪怕中共中央這些年要求地方政府「不可唯GDP是問」,但當過昆山市長的前途就是不一樣。而造就昆山成為一個高產值地區的,早年還真是因為台商在此投資設廠。
「你覺得台商進入昆山30年,對你們最大的影響是什麼?」司機是當地人,於是這麼問他。他竟然沒提任何跟就業、經濟發展等有關的體會,而是想了一會兒後說:「(台灣人)教會我們打包。我們現在也很會打包了。」
跟昆山台辦一名職員聊起這些,他也說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某日,一位台商董事長夫人進到昆山的飯店餐廳,請主廚下個麵。不多久,董事長接了通電話,「好好好...」居然立刻要離開趕赴其他地方。他的夫人只好起身隨行,跟廚師說:「打包!」一個董事長夫人竟然把剛煮好的麵打包帶走,小公務員內心驚嘆。
「本來就是!這跟有沒有錢沒有關係,不要浪費嘛。」我跟他說,心裡不無得意。確實,傳統台商除了勤奮、擅長管理等正面特質外,摳門、小器也是常見的評價。但放在吃喝上,我予以肯定。
而打包這件事,總讓我想起2017年前後在南京的某個飯局。場景緣由已經模糊,但請客的是當地人,在座至少有兩三位是台灣媒體人。明明飯局已經進入尾聲了,菜還是一道一道送進來,大家一次次驚呼「還有啊」,然而明顯已無力動筷。當下內心直問「為什麼要這麼浪費?」顯然要賓客吃已經不是目的,而是要讓你覺得被「好好招待」。心疼啊!看我記到現在。
這些年來,在中國用餐,打包已經相當普遍了,至少在上海與友人的聚餐是如此。
當應酬文化遇上禁酒令
我敬你,你敬我;來,可以喝一點吧?你看起來就能喝;不喝就是不給面子;來來來......;中國人的酒桌文化,會因為禁酒在內的整治違規吃喝而改善嗎?
來自台灣的Q小姐要到華中某大學任教前,我對於個性文弱又講話嬌滴滴的她頗為擔心。聽過太多中國學界裡,指導教授帶著研究生、博士生,或是系主任帶著新進老師應酬的新聞。陪同一起吃菜喝酒的,雖然不能說都是被強迫,但在權力從屬關係下,多數不敢不從。這種在職位上、性別上的權力壓迫,就讓人厭惡。
當初是因為台灣的博士太多,大陸又有引進台師的政策,很難在台覓得教職的中文系博士Q小姐決定走上赴中國任教的道路。中國大陸職場文化和台灣畢竟不同,除了小心不要在政治問題上踩雷,其實還有太多需要審慎處理的地方。我不擔心她的專業,就擔心沒有「狼性」的她方方面面都可能被欺負,電話裡曾經跟她提醒。
她在中國教了一年書後,我們相約聊天,情況出乎我意料。
她說,台師在該校如同一個特殊群體,校方基本上是以「完成(錄用台師)指標」的心態對待他們,大家相敬如賓,校方不會把太多行政庶務交給台師(很多眉角台灣人也不懂),應酬等場合自然也不會對台師太過分。本地老師有些還會抱怨台師憑什麼拿更多薪水,因此,各種排課機會盡量留給大陸老師。台師除了「惠台」政策本身,無太多利可圖,也無太多苦要受;最大的煩惱,是惠台政策的不確定性。
在吃喝應酬的事上,不是每個人都像Q小姐那麼「幸運」。不少媒體人、台商在中國的飯局上,都有過勸酒不斷、同時煙霧瀰漫的不適經驗,越是小地方的請客越是如此。
手邊一本購於2012年的書「缺席的照片」,美國獨立紀實攝影師萊恩‧丹頓寫下了不知發生於哪年的中國行,一頓頓無所逃的飯局。
「我去那裡是為了拍照,但最後卻提前溜掉,從酒吧撤退,沒說再見就離開。連續三天不間斷地放縱和耽溺之後,一切逐漸開始讓我心煩意亂:我因為喝太多酒而一直感到噁心不舒服,總是處在沒完沒了的宿醉狀態,而且從不被允許脫隊,因為我們的主人怕丟了面子。我們是某種讓他可以炫耀賣弄的東西,一種在中國內地能請得起外國人來的地位——特別當他們需要從生意對象那兒得到一席讚美的時候。」
商人、政府官員、用來炫耀的外國人混坐一桌,煙、酒、雕花蔬果和海鮮盤共治一爐。書裡沒寫這是哪一年的事,但看起來,從1990年代到2010年都非常適用。習近平上台12年後,隨著吃喝整治,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飲酒作樂談生意這些風氣,某種程度是人性也是文化,只要條件允許,只要營商還得攀附行政權力,那麼涉公吃喝就永遠有高檔消費的空間,而被管制的,總是那些無關痛癢的基層。END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