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pengso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每个人都不一样

pengson
·
不要用典型的符号投射遇到的人。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不一样

乘坐朋友的车子在城区道路行驶,忽然,右边有辆银色小轿车并过来,朋友刹车,然后我们目视对方扬长而去。

“妈的,安徽人。”

遇到好几位上海司机吐槽安徽人,说他们并线粗暴,加塞频繁,喜欢鸣笛。总之,素质极差。

我没有反驳。我也没有告诉他们说,2016年某日夜晚,我从浦东机场下飞机,乘坐一位上海本地司机的出租。司机嫌弃车程太近,一路阴阳怪气,暴力驾驶。离开车子,我面如土色。从来不晕车的,那天差点吐了。

上海人素质都很高? 未必。

2012年左右在杭州江陵路南段,合租了一个小三房。房东是一位老太太。相处愉快。多年后,和陌生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这段短暂的经历都会温暖到我。

工作的原因迁居上海,租了顶楼。楼下同样是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其中有一对情侣,瘦高,斯文。起初的时候一切安好,再后来,晾在外面的衣服天天丢失,我们央求着房东安装了楼道门。这惹恼了这对情侣,有了后来的一场争吵,报警。然后经历了人生第一次 0 距离体验警察和稀泥。被人家骂到门口,推搡,殴打的我,收获了一句“算了算了,又没啥大事。”

从那以后,斯文在我这里不是通行证。看到个,都下意识觉得是斯文败类。这种痛感就像肉汤里的苍蝇,看到一次,就再也无法直视。

大学生素质都很高?未必。

但也有好人,也有上海人,也有大学生。

同样是租房的时候,在小区门口配钥匙,一位本地老锁匠,一边干活,一边告诉我们,小区里贼多,要小心防范,衣服不要晾在外面。我第一次听到上海老人说:“外地小伙子小姑娘,到上海,不容易的,房子贵,吃饭贵。” 以前听到最多的是:小赤佬。

渭南到杭州的绿皮火车上,来自洛阳的大姐,早我一年毕业,去杭州工作。她拿出自带的干粮,面巾,分享给我。那是我第一次乘坐长途火车,除了几包饼干,毫无准备。

所以若要强求给好人和坏人,按照地域,年龄,文化水平,职业,做一个分类,我是做不到的。同样的地域,年龄,文化水平,职业,有好人,有坏人。

上海人里,有开口小年比,小赤佬,视外地人如仇敌的“典型”上海人(符合互联网上偏见的),也有能包容,关怀他人的。大学生里,有斤斤计较,胡搅蛮缠,也有彬彬有礼的。

所以地域符号固然是有它的来源的,但那个来源,最多是个概率数字。具体到一个个鲜活的人,这个数字一点也没用。就像我虽然来自陕西,但我一点不爱吃蒜,也不会蹲着吃饭,吃面的时候也不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嗦面声。我不像典型的陕西人,但我确实来自陕西。

所以,不要用典型的符号投射遇到的人。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不一样。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