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弗语是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礼仪之邦,伪术之地——孔子四大成功法门解密

弗语是
·
【摘要】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但他一生的处事逻辑可浓缩为四大法门:媚上、欺下、欺骗、伪饰。本文以南子事件、腰斩优人、三年之丧和苟生苟义等史料为证,揭示孔子如何向上摇尾、向下施暴、穷时行骗、达时装圣,最终把个人处世术包装成千年“儒家圣道”。这四诀不仅造就了孔子,也塑造了后世儒生的两面嘴脸。

在华夏这片土地上,要想出人头地,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出身高贵、家世显赫,爹娘是侯王;要么头脑清醒、心肠够黑,练就一身“功夫”混出头。而在春秋那个尚未彻底发明“官二代”制度的时代,孔子以平民之躯爬上士阶顶端,靠的便是后者——熟读圣贤书,精通为人术。

且看孔子立身成名的四大秘诀:媚上、欺下、欺骗、伪饰——此四诀,不独适用于春秋,也贯穿两千年华夏科场仕路、文坛宦海、庙堂江湖。

一、媚上:对上跪得够低,才有人拉你一把

孔子最擅长的,就是给权贵下跪。他自己就说了:“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换句话说,大家都只是远远作揖,孔子非要从阶下就开始爬,磕到堂上为止,才觉得“有礼”。

当其他臣子都站着讲理时,孔子跪着讲“德”,你说哪个君主不爱?更精彩的是,连卫灵公的宠妃南子也能让孔子亲自跪拜。这要换做一般儒者,早就大义凛然地说“礼不可淫”了,孔子却一声不吭地磕下去了——因为那是通向权力的门槛,不磕不过。

所以后人有感:“世人皆立,我独跪。”多么的谦谦君子啊!

二、欺下:给上边看,拿下边开刀

孔子最会用道德刀切割的,从不是强者,而是弱者。比如在齐景公那场表演中,一群优人侏儒不过奉命演出,孔子却当场上奏:“匹夫惑主,当斩!”最后这些戏子竟被活活腰斩。

这便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示威正义”——有错不找上面拍板的君王,只拣最无权的底层下手。如此既能赢得君主信任,又能立起自己“嫉恶如仇”的牌坊。

此法后来也广泛应用于历代酷吏、清流名士之中。凡想“正义立威”者,不从权贵身上下手,只从车夫、厨子、小民身上开刀。说到底,是因为真正的“道德批判”,若不能加害于弱者,就失去了表演价值。

三、欺骗:用孝道包装经济利益,才是儒家专业

“三年之丧”,孔子称之为“天下之达道”。但你若细读礼制就知道,这个“达道”简直是“杀人无形”。

守丧期间,不得饮酒吃肉,初期甚至不许喝水吃饭吃盐;要睡地上、哭早晚,整三年不断。这种“道德+生理+心理”三重折磨,放在今天简直是人道灾难。

为何要这样?一为控制行为,二为攫取话语权,更重要的是——搞“礼”,是要收费的!办丧礼要请儒生,讲孝道要买《仪礼》,从殡葬到诵经,从礼服到哀哭,处处皆市场,人人皆商机。

孔子把“孝”变成了一门生意,用道德强制丧主消费,把痛苦变成了礼节,把疾病变成了忠诚。

四、伪饰:穷时偷猪喝酒,富时端席正坐

孔子有句名言:“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意思是:以前没饭吃时,只管活下去;现在有饭吃了,就可以装装样子。

墨子听完气得拍桌子:这哪里是什么仁义?分明是“污邪诈伪”!

可悲的是,这种“先苟生、后矫饰”的道德策略,日后竟成了官场的修炼法则。从“廉吏”到“清流”,多少人出身卑微、起于市井,等爬上位置后便满口仁义、满身官样。这不是人性的堕落,而是文化的延续。

结语:四诀流传千年,孔子诚不欺我

回望历史,那些成功的帝师、名臣、学者,哪个不是深谙此四诀者?他们以孔子为楷模,既学其“仁”,又学其“术”——跪得漂亮、狠得隐蔽、骗得高雅、装得天真。

孔子不是个伪君子,他只是一个精于人情冷暖的现实主义者。他用最优雅的姿态,把最丑陋的逻辑讲成了经典。华夏崇礼,而礼的背后,是秩序;秩序的背后,是权力;权力的背后,是顺从。

而他教会我们的,就是如何以“德”的名义顺从,如何在压迫与奴役中爬得更高、活得更久。

  2025年8月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