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y C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BlogChain|02 Wake up 你是大藝術家

Sy C
·
·
今天在像社區活動中心一樣吵死人的咖啡廳寫這篇文章,但我的耳機裡瘋狂循環的歌單更吵所以沒關係。

這週在開始進入實作前,老師帶我們看了不少生成式藝術作品,其中不乏 AI 協作的作品。看到這些作品,除了讚嘆現在 AI 技術讓作品的細緻程度更上一層樓以外,也讓我反思,AI 生成的作品到底能不能稱得上是藝術?

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文章中,班雅明認為作品之所以可以被稱為藝術,在於它的獨一性與此時此地存在的真跡感,也就是所謂的靈光(也可以說是一種高大上的感覺?)然而在工業革命後,藝術品被大量複製與流通,於是人人都可以接觸到作品,靈光也逐漸消逝。

在數位時代下,影像與音樂可以被無限複製,每個人都有機會在螢幕或音響設備上獲得近乎完美的觀賞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靈光在現代作品中被推向極端,唯一性與真跡性徹底消失。在這個時代,藝術的價值不再依靠珍稀的特質,而是轉向另一種型態,一種更加著重透過體驗帶給人們感官震撼的價值形式。

回到 AI 生成式作品,AI 技術的出現將這個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它從來都不是在複製些什麼,而是不斷生成新作品,產能之高大概是班雅明都沒想像過的(真羨慕)。這樣的結果就是沒有什麼是原作,於是真跡性在這裡被完全抹煞了。但同時,AI 生成作品因爲其結果的偶然又帶來另一種有趣的神秘感,讓人在觀看時產生不同的驚喜,雖然不是靈光,但確實構成數位時代裡的另一種審美經驗。

除了觀看者的角度, 如果從創作者的視角來看,汪正翔老師在〈什麼是藝術〉文章中提及「藝術是做出一個東西,然後讓人感覺那是一個東西,也就是作品。」說到底,藝術也許沒有那麼複雜,如果作者產製的作品能帶來存在感、能讓人覺得「這就是一個作品」,它就有資格被視為藝術。此外,文中也討論到藝術帶來的感覺確切來說是什麼:

藝術不僅僅是讓別人應該可以感覺到我的感覺,同時這個感覺又是「不可分享的」。就像在黑暗的房間之中射箭,我們覺得射中了目標,我們也相信別人應該感覺那裡有一個目標,但是我們其實不能分享這個感覺。這是我們總是說藝術是不言而喻的原因。

所以說我們可能真的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藝術時代,在當代,作品不再需要倚靠真跡性與靈光來證明自己是藝術,而是藉由新的技術、不同的媒介,創造出能夠被人感受到的存在感。當作者與觀看者之間產生資訊的產製與接收過程,享有之間不言而喻的默契,藝術就在觀看的此時此地發生了。

再扣回一開始的問題,AI 生成作品可以是藝術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成果性質略有差異,但 AI 和油彩、相機、PS 其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它們都是創作者表達的工具與媒介。真正決定性的,還是在於藝術家放入作品裡的思想,以及觀者能否從中接收到某種訊息或存在感。當然,如果只是透過 AI 批量產製、缺乏思考的免洗作品,那就不必硬把自己掛上藝術家的頭銜。畢竟藝術的價值不在形式,而是讓其豐厚的背後思想。


參考資料:
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汪正翔〈什麼是藝術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