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懦夫文化2.1:居是邑,不非其大夫——孔子发明的弃权术
一、典故重温
《荀子·有道》记载,鲁国大夫“小祥”后就提前复床,这是违反礼制的。子路直率,便问孔子:“这合礼吗?”
孔子回答:“吾不知也。”
子贡再问,他才承认:“非礼也。”子贡总结说:“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这段对话的逻辑极其鲜明:
第一步,装聋作哑——“吾不知也”;
第二步,小音发声——“非礼也”;
第三步,禁止批评——“不非其大夫”。
孔子等于在弟子面前上了一堂“弃权术”的课。
二、弃权术的三段逻辑
为什么孔子要这样回答?
装糊涂:第一反应是撇清,不做判断,以免得罪人。
承认原则:在安全范围里,仍要保存学术底线,“非礼”毕竟要说出来。
封住批评:真正的策略是,告诉弟子们:不要去挑战当权者,不要说出真话。
这三段合成一条生存法则:正义可以懂,但不要说;道理可以知道,但不要批评;面对权力,要闭嘴。
三、从“礼”到“弃权”的转化
孔子把“不非其大夫”包装成“礼”。
在表面逻辑里,他是在教导弟子如何恭敬,如何守礼。
在真实逻辑里,他是在告诉弟子如何避祸,如何骑墙。
礼,本该是社会公正的规范。到了孔子这里,却成了权力的遮羞布。于是,“弃权”摇身一变,被定义为“合礼”,乃至“智慧”。
孔子的行为乃最标准的懦夫苟且智慧!
四、弃权术的历史意义
这段对话看似琐碎,却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分水岭:
它让“噤声”合法化;
它让“回避”“装糊涂”被当成美德;
它让儒者们学会了把“投机”当智慧;
它让整个社会没有人敢为正义发声。
从此,弃权术成为士大夫群体的基本性格。敢言者寥寥,沉默者成群。
五、结语
孔子不是无知,而是深知。他深知什么是“礼”,更深知“不要当面挑战当权者”。
于是,他把“弃权”包装成“礼”,让后世无数人奉为智慧。
这,就是华夏弃权文化的源头。
孔子把懦夫的苟且,硬生生包装成“礼”,并以“圣人”的名义传世。
——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