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魅力
寫在前面:
話說,今年第十九屆的蕭邦鋼琴大賽的金獎已經出爐了,本來想說,就默默地看完其中幾個選手比賽的片段,而那些心情就好好地放在心中,就不寫下來了,因為我只是想要幫台灣選手加油,順便看一下其他音樂家的演奏,然後再順便看一下網友們在聊天室的熱烈討論,順便更認識蕭邦曲子。
畢竟,也不是甚麼專業的鋼琴家和樂評者,只是喜歡聽古典音樂(而且還挺偏食的)業餘愛好者,路人阿貓一枚而已;然後!對,就是然後,就看到馬特市文友YSC的文章,寫了關於今年三大國際音樂賽事,原本剛起床,有起床氣的阿貓,突然一大早看到這篇文章,眼睛亮了起來,想說:哇!沒想到會有人關注。於是整個人開始呈現莫名興奮狀態,也想要寫寫對張凱閔的一些心得。
話說,伊莉莎白皇后和范克萊本(還有一個叫柴可夫斯基的)我本來就沒再關注的,不是我不喜歡,是我這花心的人,喜歡的興趣太多,會占用很多的日常時間,有時候還得時間分配一下,甚麼時候閱讀、甚麼時候畫畫、甚麼時候寫詩、甚麼時候寫文章、甚麼時候放空發呆喝茶,甚麼時候運動、甚麼時候做其他瑣碎的日常事情,就會造成分身乏力,顧及這個又顧及那個的,所以只能專心挑一個我覺得更有興趣、也更熟悉的音樂賽事來看。
記得好像是從二零一五年,開始在網路上意外發現有蕭邦鋼琴大賽的直播,就追起來了。以前念書時,從國高中音樂老師和大學的通識課老師那邊有聽說過這比賽,也知道李雲迪曾獲蕭邦鋼琴大賽金獎,也從老師那邊知道阿格麗希和巴倫波因的一些小故事,還有阿格麗希因為喜愛的鋼琴家沒得獎而退出評審團。(我最愛聽音樂家的八卦,哦不,是小故事)
但,那時候串流影音平台沒有像現在這蓬勃發展,又加上當時我身邊幾乎沒有人對這感興趣,所以那時候關於古典音樂資訊不是從廣播聽到,就是從專門的古典音樂網站上、書上學到。
這次,和往常一樣,沒有全程看完比賽的那種,造成我聽覺疲勞、腦袋當機(就說我很偏食),我在春天比初賽的時候有看了前面幾輪,就沒看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非常有王者氣勢的David。
後來這次十月的比賽,我沒全部音樂家都看完,有些只是看了一兩首片段,真正看完的片段,就是張凱閔的第一輪和第二輪的比賽,還有陸逸軒的第二輪和最後一輪跟樂團一起演出的協奏曲;但,能上這樣國際的舞台,在我這業餘的人眼中,大家都很厲害,閃閃發亮欸!
廢話好多,回來講重點,這次主要想寫我看張凱閔第二輪演出的一些主觀心得。
我這part重複看了好幾遍、聽了好幾遍,還是內心沸騰啊,好像看到一個人閃閃發光呈現心流無我的狀態,已經忘記外界的任何人事物的感覺,全世界只剩下鋼琴、他自己、還有蕭邦的靈魂。
話說,認識張凱閔是上一屆也就是四年前,當時看到一些專業的古典音樂粉專上,寫說,這屆有很多台灣選手。於是好奇如我,看了一下,然後有台灣選手的直播影片才點進去看,也順便看一下其他選手。上一屆看到張凱閔演奏時,覺得還好,沒有特別注意,反而把注意力放在卡汀身上。
話說回來,今年觀看張凱閔第二輪的比賽片段,原本一開始是用電腦youtube播放(音量還特意調到很大聲),然後低頭做自己的事情,突然被他演奏的某一個段的樂句,給吸引了。因為那時突然聽到那聲音,起了強烈的雞皮疙瘩,內心想著:「哇,這段情感真彭湃。」於是就抬頭專心盯著影片看。
而他演奏的那首曲目是《蕭邦的夜曲op48no.1》。大家都知道,連不懂古典音樂的小白,都知道一想到夜曲就會想到蕭邦,因為蕭邦生平寫了二十一首夜曲,把夜曲發揚光大,而最有名聽到都會哼唱的那首《降E大調夜曲op9no.2》也常常成為廣告、影視的配樂,也在周杰倫的推波助瀾下,蕭邦的夜曲也漸漸走入大眾的視野裡。
而這首夜曲的第二主題,是全曲中的高潮,我是因為張凱閔把這首夜曲的高潮彈得如此情緒澎湃、悲壯、淒厲,才上網去查這首的琴譜和相關知識,順便去聽其他人彈奏的夜曲。
一開始我以為是因為電腦音量開很大聲,所以才會有種被張凱閔的夜曲給震撼到的錯覺感,我一直覺得他第二主題的震撼感彈得超像貝多芬和憤怒的蕭邦結合在一起的感覺。後來我想說,用手機聽聽看好了,再聽一次會不會有那種突然被電到的震撼感呢?於是隔天夜晚,躲在安靜的房間,放下手中的事情,心無旁鶩地盯著手機螢幕來聽這首夜曲,果然那樣的感覺再度上身,而且更加強烈。
畢竟從手機聽的音質比家用的老舊電腦還要清楚、清晰,連觀眾席上的一點躁動的細微聲音都可以聽到。
從一開頭那樣絮語般,那樣淡淡地哀傷感,張凱閔一開始還沒彈就開始醞釀那樣凍結空氣的情緒,接著輕輕地按下一個音,開始緩緩地自言自語,像失意的詩人在夜晚散步時,望著月亮無聲掉淚的感覺,這是張凱閔音樂當時給我這樣的畫面感。
而左手的低音不斷地重複同一個節奏,讓我感覺很像詩人散步時把沉重的心情落在腳步聲上,但那腳步聲似乎情緒失落外又帶著一點點不甘心的矛盾感覺,所以才會望著月亮無聲掉淚;而這樣的情緒慢慢累積、小心翼翼地又推疊到第二主題,於是把前面那樣的情緒整個大肆宣洩出來,讓我感覺詩人終於朝著月亮大哭吼叫,宣洩他的不甘心。
我超愛他詮釋這段如此澎湃的情感,整個人好像被凱閔拉進去一起悲壯時,突然!凱閔太緊張了,彈錯了音,雖然不是很嚴重,但我覺得自己正沉浸在濃烈的氣氛時,突然有人在旁邊打嗝的感覺,那種堆疊的情緒突然被切斷了,有點可惜啊。我在想凱閔沒有進第三輪,是不是因為這樣的小失誤呢?(但我還是超愛他表現情感的詮釋方式,和他臉上微妙表情互相共鳴,整體畫面閃閃發光,真的是超級有魅力的說)
把夜曲當開頭後,凱閔後面的六首曲子全都選擇《二十四首前奏曲》後面的那六首(也就是no19、20、21、22、23、24),當初蕭邦寫了二十四首前奏曲是為了致敬他最愛的音樂家——巴哈的《平均律鍵盤曲集》,而他創作這二十四首前奏曲的背景很有意思,剛好他要從巴黎跟當時的愛人喬治桑一起去西班牙的馬約卡島度假的那幾年所寫的。
所以這二十四首感覺是蕭邦用音樂書寫當時的心情,有種用音樂寫日記的感覺。但這次,我是人生中第一次聽到二十四首前奏曲中的最後一首,被張凱閔最後那三個沉重的低音,給震擊到內心深處,那三個低音的張力,讓我整整嚇到說不出話來,整個情緒被拉進黑洞深淵的感覺,久久不能自己。
因為我對最後那三個重擊的低音太驚嚇了,久久無法回魂。於是上網查詢了琴譜、相關資料和其他人演奏的版本,才知道後人把這首命名為《暴風雨》;但我第一次聽這首,聽了張凱閔的演奏,覺得那情感像是世界末日那種絕望的哀嘆,尤其是最後那三個重擊的低音,那種起伏張力在一切災難結束後,內心仍餘波盪漾,久久無法釋懷的情緒感啊!
上網查這首時,意外發現張凱閔的老師——鄧泰山,看到他當時參加蕭邦鋼琴大賽演奏的版本,老師在最後那三個低音,居然是用拳頭敲擊,哇嗚!那跟凱閔又是完全不同的詮釋,非常果斷、果決的感覺,有種不願向命運低頭的霸氣感。
張凱閔彈完這首令人情緒無法脫離的練習曲後,緊接著是蕭邦的《c小調一號奏鳴曲》,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當我還沒上網查詢這首曲子的創作背景時,用直覺的想法就是:我好喜歡這首曲子,聽起來好自信從容、青春洋溢、表達自我的感覺。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蕭邦十七、十八歲在學時代的作品,寫給他在華沙音樂院的老師。雖然看網路討論說,相較於蕭邦成熟後所作的夜曲、練習曲、波蘭舞曲,這首一號奏鳴曲反而顯得平庸沉悶,但我個人很愛呢。
看著凱閔彈奏時,整個人狀態超好,自信到整個放飛自我,心情愉悅到快要和鋼琴一起在音樂廳飛起來,相比前面的夜曲、六首練習曲,這首就有種:哇,我走出低谷的感覺,終於看到陽光的感覺。
第一樂章時,感覺有點像巴哈賦格的音樂,情緒還停留在理性、沉穩、緩慢,有種想要從低谷走出來的戰戰兢兢、猶豫不決的氛圍;而第二樂章,開始可以看到美麗的蝴蝶、蜻蜓在身邊俏皮地圍繞,凱閔那輕盈的手指,好像在和蝴蝶、蜻蜓對話,甚至開始閉上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跳起舞,那是凱閔的音樂給我的畫面。
第三樂章是我最愛的part,好像在走出低谷的過程中,來到位於山谷下一座靜謐無人的小教堂,教堂旁邊有乾淨澄澈的湖泊和蝴蝶紛飛的美麗花海,我看著凱閔彈得過程一臉陶醉地往上看時,感覺好像看到剛才那個獨自在月下散步的失意詩人在教堂裡望著眼前的十字架禱告,那種溫柔低語著和鋼琴對話的表情真的好迷人喔。
第四樂章,一開始左手的有節奏性地「咚——咚、咚、咚」重擊又把我嚇到,一整個強而有力、堅強地要離開低谷、破釜沉舟之心啊,而後面左手這樣的節奏仍不斷出現,像是在宣示強調甚麼的。這樣的氛圍讓我看到凱閔的音樂中,帶有自信、自我風格但不強勢的溫柔感。有種雖然我很年輕,但我很厲害不容小看我,我有屬於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的感覺。
尤其是最後樂句兩隻手一起往上爬再同時往下爬的音階,接著兩隻手一起定住某個音的那種堅韌不拔的感覺,神來一筆地做收尾,真是立刻在螢幕前鼓掌大叫:「BRAVO!」
延續這樣的磅礡氣勢,接下來是最後一首的壓軸是英雄波蘭舞曲!天啊!聽到熟悉的波蘭舞曲,內心原本再沸騰了,現在是熔岩要爆發了。
凱閔這樣安排曲目,覺得好有趣,他的英雄波蘭舞曲,給我一種溫柔又不柔弱的堅韌英雄,是那種默默守護的暖男英雄,有種鄰家大男孩持搶上戰場,要守護自己心愛女子的感覺,而且我一定會光榮回來的那種氣勢,希望心愛的女子能等我,這是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面。
話說,我把凱閔第二輪比賽的影片,用Line傳給野人君看,他也傳達了自己的看法,以下對話,已經過野人君同意讓我引用在文章上面。
我:野人君,你有看這次的蕭邦鋼琴大賽嗎?
野人君:沒,我很少聽年輕人彈琴,這屆有很厲害的嗎
我直接傳張凱閔第二輪比賽的影片給他看。
幾個小時之候……
野人君:聽了八首還不錯,就是感覺右手處理有點猶豫
我:猶豫哦,怎麼說🤔
野人君:大概就像呼吸的時候在吐氣那一拍rubato了,但通常憂傷的感情都是在吸氣的部分延遲,就會感覺樂句沒有很完整這樣
我:什麼是rubato,指彈性速度嗎?但我覺得他的聲音很有畫面欸~很有他自己的風格
又隔了幾個小時,已經是隔天了……(忘了說,野人君住在義大利,所以有時差關係)
野人君:我覺得他處理風格有點像郎朗欸,我覺得比較適合彈馬勒或者布拉姆斯之類的,用來詮釋浪漫早期作品好像有點拘謹
我:哦哦~我一度在他身上看到貝多芬上身的感覺,但他有些音色超棒,有種顆粒的感覺,話說,我超愛郎朗的風格~
又過了好幾個小時,已經是隔天了……
野人君:感覺他是不是想要從Gulda的蕭邦上發展出什麼東西,我自己覺得感情有點偏現代的表達
後來我和野人君又閒聊了一大段,關於樂理啦、Gulda、還有一些古典音樂的教學體系等等等,因為不在此範圍內了,就不打上來了。
最後,雖然我有花一點時間,去聽陸逸軒的最後一輪和第二輪比賽影片,他真的是很棒又優秀的完美詮釋蕭邦,記得他第一次參賽時,就對他印象深刻了。但我比較喜歡凱閔的風格,那種不完美中的獨特魅力,好吸引我喔。不管怎樣,看到年輕的鋼琴家在舞台上發光發熱,都覺得很棒,因為全世界都知道你們正在閃閃發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