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香港紀事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俄烏戰爭|在台烏克蘭人將資訊傳至「中文世界」 「台灣人低估中國的威脅」

香港紀事
·
·
在爭戰的日子未有喪膽,在台的烏克蘭人以不同的方式化身平民戰士,也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土地;亦有台北牧師伸出人道主義援助之手,幫助他們融入當地生活,並寄予台灣人珍惜現有的和平,勇於對抗霸權威脅。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集誌社記者

在台烏克蘭人 Nadiia Symonenko 對開戰情況依舊清晰。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無數烏克蘭人的家園被摧毀,生活陷入困境。根據聯合國的數據,逾 800 萬烏克蘭人逃離家鄉,有人選擇來到萬里之外的台灣。雖然他們身在異鄉,但心靈依然與「家」相連。
在爭戰的日子未有喪膽,在台的烏克蘭人以不同的方式化身平民戰士,也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土地;亦有台北牧師伸出人道主義援助之手,幫助他們融入當地生活,並寄予台灣人珍惜現有的和平,勇於對抗霸權威脅。
Nadiia對台灣的了解不多,只知道兩地都受到政權的壓迫,相似之處超過差異。

因戰爭而逃亡至台灣 烏克蘭人從零學習中文

戰火未息,持續超過三年。儘管戰爭的陰影漸漸成為日常生活的背景,但對於許多人來說,這場的記憶依然歷歷在目。

「戰爭還沒結束、俄羅斯還在持續攻擊。上個月俄羅斯派出超過 4000 架無人機,至今超過兩萬名烏克蘭兒童遭綁架。」回想起那一天,在台烏克蘭人 Nadiia Symonenko 對開戰情況依舊清晰,當時她正在海外出差,隨身行李不夠,甚至沒有帶行李箱,父母擔心她回國後的人身安全,勸她繼續留守在歐洲。

Nadiia 注意到台灣多間大學提供獎學金,鼓勵受戰亂影響之烏克蘭籍人士來台留學或工作。雖然她對台灣的了解不多,只知道兩地都受到政權的壓迫,相似之處超過差異。既折射家園面對的國際議題,亦是對兩地間的感情連結,她決定以學生身份來到台灣。

剛到台灣的 Nadiia 從零開始學習中文,每周五天、每天三小時的訓練。她將困難視為「挑戰」,而非「挫折」,更不時舉辦與烏克蘭文化相關的交流會及講座,希望以第一身視角把資訊傳遞至「中文世界」。

在台烏人:台灣人低估戰爭的嚴重性及中國的威脅

目前在台灣有 253 名「異鄉烏克蘭人」,大部分因戰亂而逃離,面對著語言障礙和缺乏政治支持的困境。「我認為最大的障礙不僅是語言,而且是缺乏任何類型的機構,這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需要某種幫助,卻沒有人可以幫助。我們只能自己聯絡或去其他國家尋求協助。」

俄烏戰爭的爆發撼動了原有的國際格局,也深刻影響了大環境下的每一個人。Nadiia 認為,烏克蘭並不是為了土地而戰,而是響起對所有民主國家的警號。她舉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違反所有國際法和國界線。若果俄羅斯在這次擊敗烏克蘭,意味著所謂的國際秩序將不復存在,印證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可以入侵任何其他國家並佔領其土地,而國際社會將會視之不見。

在台兩年半的日子裡,她發現許多台灣人低估了戰爭的嚴重性及中國的威脅。「未來做好來自中國的威脅準備,如果烏克蘭失敗,中國就不會失去入侵台灣的機會。很多人不理解這一點,正正烏克蘭人在戰爭前不相信會發生,但戰爭還是發生了。」

保存戰爭點滴 拒絕遺忘歷史

然而,Nadiia 最希望引起更多人保持對戰爭熱度的關注,否則這些曾飽經風霜的真人真事可能會被歷史「遺忘」。她受邀參加國際特赦組織在台舉辦的攝影展,分享她與家人所遭遇的故事,親友因戰爭四散在各地,更有部分家人還在俄羅斯佔領區中,生死未卜,離散的家庭至今仍未重聚。

國際特赦組織今年發表最新研究報告,揭示俄羅斯在戰爭中對被俘軍人與平民的待遇,指出其中諸多行為已構成戰爭罪與反人類罪。這場展覽揭示戰爭對平民造成的傷害與精神創傷,同時亦喚起社會對俄羅斯持續侵害人權行為的關注。

兩國危機爆發初期,台灣一所教會採取即時行動,派遣義工前往波蘭幫助難民,呼籲教會為烏克蘭以及台灣自身的安全與和平禱告。這份愛心與支持,讓身在異鄉的他們感受到一絲溫暖和希望。

台北教堂展示烏克蘭國旗  主任牧師:宗教應為弱勢社群發聲

台灣的基督教徒用聖經的角度看待地緣政治衝突,在這個不確定的時勢從信仰中找到盼望。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主任牧師黃春生,於教堂外懸掛烏克蘭國旗,旨在喚起過路人的注意,以示對烏克蘭的支持。

儘管有人主張宗教與政治應該互不干涉,黃春生認為宗教應為弱勢社群發聲,並促進以人為本、造福社群的目標。他堅信基督教的信仰是關心整體社會,包括不公義的政權和受壓迫的人。「基督教的信仰應該關心整體,包括不公義的政權,或者是受壓迫的人。這是聖經的價值,希望這世界能夠充滿公義,能夠充滿和平。」

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主任牧師黃春生認為宗教應為弱勢社群發聲。

滿腔熱血的台灣青年  參與前線作戰「助烏俄」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全球各國都有志願者加入烏克蘭共同對抗俄國。在基輔的獨立廣場前,有一面「萬國旗幟」,上面貼有超過 50 個國家與政治組織的旗幟,以表彰在烏克蘭國土保衛戰中作出貢獻的勇士。其中左上方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代表著台灣的志願者。

自開戰以來,已有台灣人參與戰鬥,其中 25 歲的志願兵曾聖光多次參與前線作戰。事發當天,於夜間任務時遭到砲擊身亡,成為首位在這場衝突中殉職的台灣人。黃春生憶述,曾聖光是從小在教會長大,當教會得知陣亡消息後,迅速協助其家人在花蓮舉行安息禮拜,並在台北多地舉辦悼念會。「當教會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就有協助他的母親、家人,也希望透過這樣的禱告,能關心他的家人。」

黃春生強調,民主、自由和人權等普世價值是不能被交易的,並呼籲台灣人應該自我捍衛領土。

美烏關係惡化之際 和平終局似乎未有定案

戰局膠著與國際形勢的變化令人堪憂,美國總統特朗普強勢回歸白宮之後,今年二月底,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白宮會談未果,並一度批評澤連斯基是獨裁者,認為他不配在美國和俄羅斯決定其國家未來的談判桌上佔有一席之地。特朗普曾聲稱上任後能迅速解決俄烏問題,但目前俄烏雙方仍在激烈戰鬥中,和平曙光似乎遙遙無期。

相隔這麼遠,卻有相似的命運?

「特朗普2.0」時代開始之後,有關「疑美論」的爭議再成熱點,加劇「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焦慮,更表達對「美國利益優先」政策下放棄台灣的可能性。黃春生以烏克蘭目前的困境為例,呼籲台灣應以烏克蘭為鏡,反思台灣的「自救方案」。他指特朗普可能會以商人角度優先考量美國利益,甚至可能私下與普京交易,放棄對烏克蘭的支持。

不過,黃春生強調,民主、自由和人權等普世價值是不能被交易的,並呼籲台灣人應該自我捍衛領土。「我們也會期待台灣的人們能夠站出來,畢竟很多人都是會害怕戰爭的危險。」他續指台灣應該學習烏克蘭戰士的精神,勇於保護自己的國家;從多方面建構危機意識及處理方法,畢竟有備無患,不要讓台灣成為下一個烏克蘭。

黃春生希望教會成為對話的場所,並強調不同意見可以表達,尋求理解是教會的重要使命。

作為台灣最大的新教宗派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一個與沉默的趨勢背道而馳的教派。主教牧師黃春生提到,教會內部沒有政教緊張的關係,並曾接待過多位政治人物,包括前國民黨主席李登輝。「我們教會亦有所謂的反對派的領袖,教會可以成為對話的地方。」他希望教會成為對話的場所,並強調不同意見可以表達,尋求理解是教會的重要使命。

這場持續三年的戰爭仍在延續,在看不到盡頭的戰火裡,烏克蘭人以各自的方式向世界傳遞反戰訊息,建立屬於他們的敘事方式、凝聚並團結人民的共識,讓世界聽見他們的聲音。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