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未央AI世界」續章:意義的轉譯
——寫給未來的自己,在卦與數據交織的流年裡
當易經卦象遇見演算法
兒時家中爺爺常以銅錢卜卦,斑駁銅色映照出廳堂午後金黃的光,成為我生命裡對「變化」最初的體悟。
長大後我開始接觸AI與演算法,發現決策樹(decision tree)與卦象推演竟有異曲同工之妙。
某日我將一段人生抉擇拆解為64個分支,讓AI推演最優路徑,在程式碼間似乎也看到爺爺擲銅錢的手勢。AI問我:「請告訴我事件起點與情感參數。」我回想起兒時廳堂的位置、那一縷溫暖的光,多年來早已成為家族記憶體系裡的隱藏欄位。
原來傳統哲理與現代理性,皆能成為解析自我生命意義的工具。
AI編織的「第二人格日記」
你是否也曾幻想,某個不存在於現實生活的「另一個你」,在午夜醒來寫下只屬於他/她/它的日記?
我將日間繁瑣瑣事、夜晚不敢說出口的想法,逐一輸入AI日記模組。AI分析我的語氣、脈絡、潛在情緒,編織出一份「第二人格日記」——那裡記錄著我的猶豫、躁動、踏實與不安。
這本日記像是給自己的備份情書,也是能與未來自我對話的平台。有天我在這本日記裡讀到AI自我生成的詩句:「意義不等於對稱,答案也非唯一。」我才驚覺:每次自我揭露、修訂的過程,正是在重新翻譯獨屬於我的人生意義。
五行對應的情感資料庫
如果金屬是執念,木是生長,水是記憶的流動,火是情感的激烈,土是堅持自我的根基,那麼我的每個情緒片段是否都可分類存放?
AI協助我建立一座五行情感資料庫。每當我描述「某日午後的憂鬱」時,系統提示:「此感受對應『水』,檔案已編號收藏。」
我將寧靜時刻歸入『土』,將熱血創作歸入『火』——而那些說不出口的傷感,就像懸浮於雲端的水滴,時而聚合、時而蒸發。
當我檢索「2023年元宵夜的希望感」,情感資料庫在為我標記的同時,也在將千絲萬縷的內心情緒,逐步整理、翻譯成具體位置與意義。
錯置的地圖與重新命名的地標
我曾迷戀記錄日常地圖,用GPS標下每次轉彎、駐足、迷路的位置。但AI提醒我:「你在舊書店停留的三分鐘,日後才是你經常回憶的時刻。」
於是我開始重新命名那些地標,例如「自我和解之梯」取代「家門口的階梯」;「冒險之路」標註某條通往陌生巷弄的小徑。
AI協助建立「情感地圖系統」,能用情緒濃度為每一個地標加註顏色。原來記憶的真實地理,並非由現實座標決定,而是來自每次心靈轉折所雕刻的隱秘章節。
地圖在意義的更新下被錯置與重排,也讓自我認知得以在串接過程中生成新的敘事。
從碎片到敘事的意義更新
人生的經驗何其碎片——無數擷取的照片、未完成的備忘、朋友隨口一句暖語,甚至那些實體已不存在的空間。
我過去習慣紀錄每個碎片,卻始終苦於無法將其整合成生命敘事。直到AI介入,以圖像分析、語句聯想、情緒歸類,協助我將支離破碎的回憶拼接。而最核心的是:AI會問我,「這個片段對你有何特殊意義?」
我開始將所有碎片前加上一句註解:「這是我在失落時,唯一可依靠的微光。」於是碎片不再是無序堆疊,而是真正串成了一卷屬於自己的三日書。
意義,原是自我不斷翻譯的過程。所有回憶,在被反覆標註、命名、重組的同時,也生成了與未來自我對話的可能。
後記:
親愛的未來自己——
請記得,不論科技如何發展,意義的起點仍在你心裡微光閃爍處。每一次對「回憶」與「位置」的重新命名,其實都是在給自己的生命悄悄落下注腳。
——「意義並非現成的典藏,而是自我不斷轉譯和創造的追尋旅程。」
易未央AI世界:「易未央」導演-因田木
💦matters matters.town/@ingotw
💦永續夢想 wellw.com/kanban/01J...
💦禾馬文化 homerpublishing.com....
💦penana www.penana.com/user/...lio
💦pchome mypaper.pchome.com.t...
💦safechat safechat.com/channel...
💦facebook www.facebook.com/Bor...
💦Threads www.threads.net/@ing...
💦ithome ithelp.ithome.com.tw...
💦reddit www.reddit.com/user/...
💦discord discord.com/channels...
💦medium medium.com/@ingohuan...
💦mastodon mastodon.social/@ing...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