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懦夫文化2.6:荀子与合一思想——人类最龌龊与愚蠢的智慧
一、“合一”的源头
在先秦百家中,法家与儒家本是水火:
法家:法至上,连君王都要受制,强调“刑无等级”。
儒家:礼至上,尊卑秩序不可逾越,君王身份高于一切。
按理,这两条路本应殊途,不可能并存。但荀子却偏要把它们拼在一起,名曰“礼法并用”。
结果是:
礼 → 门面,给统治者披上“圣贤正统”的外衣;
法 → 工具,成为权贵打压下属、排斥异己的手段。
荀子就此开了先河,把合一当作智慧,其实是投机的权术 。
二、“合一”的逻辑
荀子的手法,就是东拼西凑:
《非十二子》里,他表面批判百家,最后却把百家精华全偷来塞进自己体系。
“性恶论”与“礼乐教化”,表面矛盾,他却硬说能兼容。
法与礼本是对立,他却说要合治。
说穿了就是一句话:
不敢取舍,只会拼凑。
这不是勇敢的哲学,而是懦夫的妥协 。
三、韩非的放大
荀子的弟子韩非,继承并放大了这一套,把儒的“礼制”与法的“刑名”彻底揉合,成了冷酷的权术。
从此,华夏的“合一思想”有了固定模版:
需要时讲仁义;
不够时搬法律;
实际上一切只为权贵服务。
所谓“内法外儒”,其根源就是荀非这两个祸害 。
四、合一的本质
“合一思想”并非智慧,而是三重:
懒惰 —— 不愿甄别是非,干脆一锅乱炖。
权术 —— 方便当局随时拿来用,谁都逃不掉。
懦弱 —— 不敢砍掉糟粕,只会抱残守缺再打补丁。
试想,把数学、物理、化学硬合成一科,教材该怎么写?
每道题既要算,又要烧试管,还要接电路?
结果只能是四不像:既无数学的精确,亦无物理的清晰,更无化学的实验精神。
西方人追求分类精准,所以发明了科学技术;
中国人追求合一糊涂,所以开创了懦夫文化 。
五、结语
“合一思想”的源头,就是荀子。
他把本应水火不容的礼与法硬生生拧在一起,开了华夏两千年“合一迷信”的恶例。
自此之后,黑白混淆,正邪不分,懦夫文化多了一副最厚的遮羞布。
荀子所谓的“睿智”,不过是合一的愚蠢;
所谓的“集大成”,不过是投机的权术。
后来华夏“独尊儒术”,为什么学者们又偏偏要把荀非划入法家?
因为他们心知肚明:这两个东西,无论放到哪里,都会把哪里污染。
为什么今天许多自诩“进步”的学者拼命骂法家?
因为他们所骂的,根本不是原本的法家,
而是被荀非污染得臭不可闻的法家!
以孔孟的礼仁治国,君子虽无耻,但至少还有底线;
以荀非的礼法治国,君子不仅无耻,连底线都没了。
——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