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想像一個海外華文市場的形成》有感:一條簡單而難走的道路

Robert
·
·
IPFS
·

讀完徐淑卿的《想像一個海外華文市場的形成》,心中感慨.......。

www.mirrormedia.mg/s...

文中透過對「飛地書店」創辦人張潔平的訪談,勾勒出一個溫暖的願景:在全球離散的華人社群中,建立一個獨立於任何政府力量之外的民間中文市場。這條路的起點看似簡單,卻通往一條充滿挑戰的艱難旅程。

這份事業的「簡單」,在於它回歸到最根本的需求和最樸素的商業模式。張潔平的MVP(最小可行性產品)理論,將宏大的理想落實到一個極其具體的單位上——一間書店。她形容這是一個「非常清楚的商業模式」,不過是「一個小店面的租金再加兩個同事左右,收入就是賣書」。這個想法之所以動人,正是因為它始於一個個真實的人在異鄉對文化與社群連結的渴望,而非一個空泛的商業藍圖。它始於看見「大家的不捨與需求如此強烈」,於是決定「值得一試」。

然而,這份「簡單」的背後,卻是重重的「艱難」。這條路最難走的地方,在於它行走於一個高度敏感的政治光譜之上。張潔平言:「中文是高度政治化的語言,她清楚地認知到,賣中文書本身就非常敏感。」 一間小小的書店,無可避免地要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審視:中國會介意你是否賣「禁書」,而台灣人則可能懷疑你是不是「中共的大外宣」。

在這片充滿猜忌的土壤上,建立信任成為最脆弱也最核心的挑戰。正如張潔平所言:「信任本身也有其脆弱性。」 她所期許的飛地書店,不是一個讓人「立刻歸邊站隊」的地方,而是一個能安放多樣性、促成對話的公共空間。這份理想主義,在當下極化的世界裡顯得尤為可貴,卻也意味著創辦者必須承受更多的誤解與壓力。她必須「比這些給你的壓力多承擔一點,讓它過去,否則也很容易斷掉。」 這句話道盡了在這條路上前行的沉重與堅韌。

這不僅是政治上的艱難,也是對文化願景的考驗。張潔平的目標,是在自由的空氣中,呈現「華文原本就有、也應有的內在豐富性、多樣性、異質性」。這意味著書架上不僅有對抗強權的禁書,也應有呈現東亞家庭關係的《家鎖》、《長女病》等作品。然而,外界的目光往往簡化了這份豐富性,將焦點粗暴地濃縮為「賣不賣禁書」。這種窄化的標籤,正是這條文化之路最令人疲憊的阻礙之一。

儘管如此,這條路並非注定悲觀。張潔平給了答案:「韌性也在於它是一個有機的網絡,而不是機器,機器一個點卡住整個就轉不了。網絡的好處是,一個點斷了,還有其他的點……要把網絡全部都打斷,也沒有那麼容易。」

這或許就是這條路的精髓所在:以最簡單、最有機的方式,去應對最複雜、最艱難的挑戰。每一家海外中文書店,都是一個微小卻堅韌的節點。它們或許會因各種壓力而動搖,但只要那份對文化與社群的根本需求還在,新的節點就會不斷萌生。這是一條注定要摸著石頭過河的路,走得慢,走得難,但每一步都扎實地踩在真實的需求之上,最終或許真能匯流成一片獨立而自由的文化海洋。

另外,我是很想請@張潔平 來夜話講一次,只是沒有門路聯絡

我最想問的是,為什麼你講的這麼有道理,而這個網站卻經營的如此之@@XX#$%.........

以上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