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通用語言 - “代幣”標準 ERC-20
我沒有get到!什麼是"代幣", 前面說的比特幣 (BTC)、以太幣 (ETH)這些不虛擬貨幣嗎?是, 他們是"原生虛擬貨幣 "!跟 “代幣” 是不一樣的概念
其實, 『加密貨幣』是一個大的統稱, 包含了所有在區塊鏈上運行的數位資產, 再細分為兩種主要類型:
原生幣 (Native Coin / Native Currency):每個獨立區塊鏈自己「內建」的貨幣,它們主要用來支付該鏈上的交易手續費 (Gas Fee),並作為該鏈的核心價值基礎。例如:比特幣 (BTC)、以太幣 (ETH)、BNB (幣安幣)。
代幣 (Token):這些是發行在現有區塊鏈之上的數位資產。它們不是區塊鏈本身的原生貨幣,而是依據該區塊鏈的某種代幣標準所創建的。例如:今天我們要聊的 ERC-20 代幣。」
那代幣是什麼?
發揮你的想像力, 這邊用代幣(token)這個詞用的也是很有趣
想想看, 當我們想要去遊樂園裡面, 我們需要投代幣對吧!我們不可以用自己的錢(新台幣)去玩, 需要先去換成樂園專用的代幣, 為的是什麼?因為我們需要有標準的貨幣,統一用途的貨幣, 讓這個遊樂設施在建造的時候把這個孔洞按照預先“標準”設計出來, 所以, 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裡我們也需要有這個代幣, 加速我們在虛擬貨幣的世界裡有一套“標準”讓大家更快速的進行運作
同質化代幣標準 : ERC-20
什麼是同質化?
「可互換」且「價值相等」的代幣
在你口袋裡的100塊錢, 每一張都有相同的價值
在虛擬世界裡還有其他的標準存在, 針對今天提到的ERC-20只是其中一個, 他也是現在比較重要的標準, 為的就是確保大家的使用能夠更加的順暢
如果今天這個樂園裡面有5台機器, 每一台機器都要有著不一樣的代幣, 你每玩一個遊戲就要去換不同的代幣, 不是會讓人很苦惱嗎?所以有了ERC-20就可以盡量的讓大家持有同一種代幣就可以玩遍所有的設施
ERC-20 的標準包含了哪些?
Total supply
這個代幣在市場上總共有多少數量
Balance
查詢“任何地址”裡面還有多少的代幣
就像是查詢銀行餘額
Transfer To
最基本的“轉帳”功能
你直接將錢轉給你的朋友
Transfer From
允許“第三方”獲得授權後將指定的錢從你的帳戶裡轉出去
授權給信用卡公司, 主動進行扣款給商家
Approve
授權“第三方的地址”, 允許他從你的地址裡面進行花費一定數量的代幣
像是自動提款機有了提款上限的限制
Allowance
查詢“某個第三方地址”還有多少餘額可以扣款
重點提醒 Transferfrom 跟 Approve 兩者之間的關聯, 先有了Approve 才有 Transferfrom
像我們現在金融卡刷卡的概念, 帳戶餘額的錢不夠就無法進行消費.
Approve 沒有查看餘額有多少的功能, 他只是授權給這個地址在多少錢的範圍內可以自動進行使用.
舉例:如果我的地址裡面的餘額只有300元 , 設定的Approve上限是500元. 但我要進行400元的交易. 後台的運作將會是
approve (授權設定額度)
先透過 Approve 查看我設定的上限, 要求進行交易的金額400元是在我的上限以內成功進入下一步
transferFrom (實際執行轉移)
開始指定要轉移400元時才發現我地址的餘額只有300元. 所以交易失敗
那目前有哪些主要遵循ERC-20的代幣?
穩定幣 (Stablecoins) - 最常見且應用最廣泛的 ERC-20 代幣之一。設計目的是與某種穩定資產(通常是法定貨幣,如美元)的價值掛鉤,以減少加密貨幣的波動性
USDT (Tether): 市值最大且最常用的穩定幣之一,錨定美元
USDC (USD Coin): 另一個廣泛使用的美元穩定幣,通常被認為透明度和合規性較高
DAI: 一種去中心化的美元穩定幣,透過加密資產抵押發行
治理代幣 (Governance Tokens) - 許多去中心化應用 (dApp) 或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DAO) 會發行治理代幣,持有這些代幣的用戶可以參與協議的決策過程,例如投票決定協議的升級、費用結構或資金分配。
平台代幣 (Platform Tokens) / 實用型代幣 (Utility Tokens) - 這些代幣用於在特定的區塊鏈平台或應用程式中提供效用、支付服務或解鎖功能
證券型代幣 (Security Tokens) - 這類代幣代表真實世界資產(如公司股票、房地產、債券)的所有權或權益。它們通常受到證券法的監管,目前相對較少見,但未來潛力巨大
迷因幣 (Meme Coins) - 這些代幣通常基於網路迷因而生,通常沒有太多的實際應用場景或內在價值,但可能因社群炒作而價格劇烈波動
ERC-20 只存在在EVM鏈上?
是的 ! ERC 的 『E』 就是代表 Ethereum (以太坊),這個標準最初就是為以太坊區塊鏈設計的
在EVM鏈上的其他區塊鏈也可以接受 EC-20 的標準
回到我們之前的以手機系統的舉例, ERC-20 可以想像成一個App, 在EVM鏈上(Android系統), 所以不同的手機(不同的區塊鏈)用的是同一個系統是可以使用這個Appp的
讓我們再重新利用樂園的例子帶大家重新複習一下今天的概念,
每個國家有自己的貨幣: 這就像區塊鏈世界中的 比特幣 (BTC)、以太幣 (ETH),它們是各自獨立區塊鏈上的原生幣。
不同的「樂園」有不同的「入口」和「貨幣系統」: 想像區塊鏈世界裡,有像「比特幣樂園」、「以太坊樂園」、「Solana 樂園」這些不同的獨立區塊鏈。每個樂園都有自己的原生貨幣(如 ETH 是以太坊樂園的通用貨幣,SOL 是 Solana 樂園的)。
進樂園換「代幣」: 當你在這些樂園(區塊鏈)裡玩各種遊戲(使用 DApp)時,你常常會需要將原生幣或法幣,換成該樂園裡可以被遊戲通用識別的「代幣 (Token)」。
樂園裡的「標準化代幣」暢行無阻:
假設你進入了「以太坊樂園」。如果沒有 ERC-20 這樣的標準,每個遊戲可能都要一種專屬代幣,讓你玩一個遊戲換一種幣,超麻煩!
但有了 ERC-20,就像樂園統一了所有投幣機的規格。你就可以拿著像 USDT 這樣的標準化代幣,在以太坊生態裡的各種 DeFi 平台、遊戲裡暢行無阻。
而在這個統一標準下,樂園裡也有各種不同「功能的代幣」:
有些代幣是「穩定代幣」,就像樂園裡可以換的「園區消費券」,價值穩定,方便你在園區內買東西(例如 USDT、USDC 穩定幣)。
有些代幣是「遊戲代幣」,讓你玩遊戲獲得高分後可以領獎品(例如 迷因幣 或 平台型代幣)。
還有一些是「股權代幣」,持有它就像是樂園股東,可以參與樂園未來建設的投票(例如 治理代幣)。
不同的「樂園」有不同的「代幣標準」:
雖然 ERC-20 是「以太坊樂園」及其兼容樂園(EVM 兼容鏈)的主要代幣標準,但如果你去到「Solana 樂園」,那裡就有自己的 SPL Token 標準。
這就像不同的國家(區塊鏈)有不同的貨幣標準(ERC-20, SPL Token 等),但目的都是為了讓該國內部的商業活動(DApp)更順暢。
不同的區塊鏈上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標準, 也並非是所有在EVM鏈上的區塊鏈都要使用ERC-20的標準, 種種的使用目的如果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標準
除了ERC-20以外還有其他兩個標準 : ERC-721 (NFT) 和 ERC-1155 (多重代幣) 這些非同質化代幣標準, 在下一篇的內容給大家進行介紹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