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選擇深耕 Web3 社群,而不是 Web2?🌱🌐

為人而建
·
(修改过)
·
IPFS
·
近年來,內容創作者面臨著愈來愈劇烈的平台演化與社群變遷。作為一位創作者與觀察者,我逐漸意識到:Web2 的生態已不再適合用心創作的人生根發展,因此我決定將重心轉向 Web3 社群。以下是我的幾個觀察與思考,也歡迎大家補充與討論 💬🤝

1️⃣ 創作者的流量焦慮:你還記得自己想創作什麼嗎?😵‍💫📉

Web2 的平台機制鼓勵創作者「為流量而創作」📊。你必須追熱門話題🔥、迎合演算法、製作短平快的內容⏩,否則就會被邊緣化。

這種不斷追逐演算法與數據的狀態,讓許多原本有理念、有深度的創作者,最終迷失了創作初衷🌀。當創作變成績效比賽🏁,還能有多少人堅持自己的語言與價值?

2️⃣ Meta 生態的沉淪:詐騙廣告橫行、社群信任瓦解 ⚠️🤖

Facebook、Instagram、Threads 等平台,已經成為詐騙廣告的溫床🔥。無論是假冒名人、詐騙投資、還是冒牌商業合作邀約,這些內容往往出現在你我每日滑過的動態中📲,且平台方處理效率低落 🐢。

當社群充滿了「不可信的訊息」,創作者與觀眾的基本信任也開始崩解 🧩。更不用說內容的觸及率早已被演算法綁架🎯,創作者若不買廣告,幾乎難以觸及自己的粉絲。

3️⃣ 媒體與社群共構的資訊黑洞:標題殺人、留言分裂 📰💣

Web2 社群的發展也深刻影響新聞生態。不少媒體為了流量,轉而大量引用網友留言、社群爭議作為報導素材🧂,卻往往缺乏查證與脈絡說明。

這種「報導留言」的風氣,讓新聞報導變成了風向操控的工具🧭,也強化了群眾間的對立與仇恨💢。留言區更是成為情緒宣洩的戰場⚔️,真誠的討論常常淹沒在謾罵、仇恨、甚至 AI 帳號操縱的言論裡 🗯️。

這樣的環境,不利於建立健康的公共討論空間🧘‍♀️🧘。

4️⃣ SEO 正在「TikTok 化」:資訊品質不敵演算法流量機制 📉📱

曾經,Web2 的搜尋引擎(尤其是 Google)是知識與內容探索的重要入口🔍。但近年來,我觀察到 SEO(搜尋引擎最佳化)的規則正逐漸「短影音化」、「流量化」。

我們在搜尋某些資訊時,出現的往往不是專業內容,而是針對演算法設計的快速資訊包裝📦。創作者不再需要提供深度,只要會堆疊關鍵字、製作標題黨,就能佔據搜尋結果的前排。這種趨勢不僅犧牲了內容的質量,也讓「真誠輸出價值」的創作者被淹沒在雜訊中🔇。

為什麼我選擇 Web3?✨🚀

相比之下,Web3 雖仍在早期階段,但展現出更符合我創作價值的特質:

🔗 內容與價值可驗證:透過區塊鏈技術,創作者的原創可被記錄,收益可透明分配。

🫂 去中心化社群:不再被單一平台演算法控制,觀眾與創作者能建立更直接的關係。

🎁 價值交換多元化:支持者可透過代幣、NFT 等方式參與內容生態,形成「共同創作」的文化。

💡 文化與理念先行:許多 Web3 社群重視價值觀共識,讓內容的深度與意義有更高的被看見機會。

結語:不是逃避,而是重新選擇 🛤️❤️

我不是厭世,也不是唱衰 Web2,而是選擇將時間與創作,投注在我相信的方向上🚪。Web3 也還有很多挑戰,但我願意與這些正在嘗試打造更健康內容環境的社群一起努力💪🧑‍💻。

如果你也在創作路上掙扎,或許可以重新思考:

✍️ 我們想創作的是什麼?

🤝 我們希望與誰對話?

🧭 我們的創作,是否值得一個更好的空間?

✅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察與經驗,也歡迎在 Web3 的世界裡,與我相遇 🫶🌍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為人而建只分享給懂得珍惜的人。 不是隨便說說,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行動。 策略、觀察、人性——寫給願意看懂的你。 文字留痕,不為喧鬧。 若你能讀出其中的節奏,那我們或許早已在某處相遇過。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逆流而生🌊三部曲》 上|被流推著走

🌬️ 颱風假也要過得有價值📝

工地🏗️Site
6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