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杀死了华与华?罗永浩如何用现代语言处刑旧派广告教父
一场由罗永浩引爆的公共羞辱剧
在2025年9月,一场看似平常的“网红怼品牌”事件,炸出了广告圈、品牌圈、公关圈三层地震。
罗永浩吐槽西贝莜面村卖预制菜,西贝老板恼羞成怒,公开硬刚;背后代操的广告公司“华与华”老板华杉不仅唆使甲方硬刚,还亲自下场发文,给罗永浩扣了一个“网络黑嘴”的帽子。
结果?
罗永浩只用几条直播发言,反手就把他们按在地上摩擦:
点名华与华老板“发疯”,“想当教父但没教义”;
要求对方私下道歉,否则翻旧账;
高强度输出,低情绪波动,围观群众叫好一片。
24小时内,西贝发致歉声明,华与华老板华杉删除微博并发文道歉。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公关事故,这是一次语言权力秩序的公开处刑。
语言结构决定胜负——不是谁嘴更快,而是谁更懂节奏
罗永浩不是靠“情绪”赢的,而是靠语言结构的专业化反制。
罗永浩的语言,是结构反击,反应速度分钟级,直接直播间开涮。他的吐槽,是讲给听众的。他的表达风格,犀利,逻辑清晰,可引用。
华与华的语言,是情绪型训斥。反应速度,延迟回应,删博再发。他的话,是讲给甲方和专家的,不是讲给听众的。他的表达风格,空泛,重复,大词堆叠。
现代舆论不是等你排完版、设计完视觉、老板签字才发文的,而是:
谁能在第一时间冲入人群,用大众能理解的语言,快速定位立场,
谁就能掌控节奏,带跑整个信息潮。
华与华擅长的是写“超级符号”,而罗永浩擅长的是制造“超级回合”——
一句话一句击打,每句都能当段子传播,
每个回应都像是在战场上抡斧子,带着节奏+羞辱+事实链。
结果不是“吵赢了”,而是“让对手无法还嘴”。
老派广告语言,正在死于它的自恋
“怕上火,喝王老吉”、“江小白,一个人的小酒”、“蜜雪冰城甜蜜蜜”——这些是华与华的经典案例。
它们成功过,但也越来越多地被年轻用户视为:
洗脑式重复
情绪勒索包装
内容贫瘠+符号膨胀
它们的本质是用“视觉+标语”在用户脑中植入识别点,但不是为了沟通,而是为了主导——
“你不需要理解,只需要记住。”
“你不需要对话,只需要听话。”
在过去,这一套确实有效。毕竟,那个时代的传播链是单向的:品牌→用户。
但现在是多向的,是社交结构化语言共创的舆论场。广告不再是“信息传递”,而是“语境抢位”:
你讲的,用户要能转述;
你说的,用户要愿意二创;
你塑造的符号,如果没进入社交语料池,就只是PPT上的自嗨。
华与华没死在罗永浩的嘴上,死在了它还以为自己可以靠重复制造权力幻觉的那一刻。
你以为是国学复兴,其实是语言PUA
举例董宇辉。
董宇辉的语言像是一种“精致版的华与华”,带着同样的结构:
大量“空洞修辞”覆盖论证真空;
情绪热度高,信息密度低;
喜欢引用“古人+意境+悲悯”,但鲜有逻辑链条。
为什么觉得他讨厌?因为他的语言早就被看穿:
这是一种假文化感 + 真空话术的融合体,它的目标不是沟通,而是垄断语言的道德感。
这种语言结构,很容易被中老年人、传统媒体、国企甲方迷信,但对现代舆论场有天然的适配障碍:
年轻人想要“表达权”,不是“被教育感”;
想听“人话”而不是“套话”;
愿意共鸣讽刺,厌倦被诗意包裹的冷漠。
所以罗永浩怎么赢?
他用“语言坦诚+结构凌厉”的方式,把华与华和董宇辉这类“话语爹味文化”当众削成了教材。
广告老师PPT神化的那套,也翻车了
我听过一个八卦,某大学营销老师的八卦。他:
课堂上讲阿里、讲腾讯、讲整合营销传播;
私下B站粉丝不到2000,用户说他讲话结巴、听得累;
一边讲“新媒体”,一边不理解平台语言。
这不是个例,而是语言适应性的系统崩塌:
他有什么?专业知识,旧媒体思维,行业范例。
他缺什么?传播语言感知,新媒体平台节奏,用户视角。
广告教育的危机其实跟华与华翻车一样:
掌握了“信息”,却忽视了“表达结构”已经完全变了”。
所以,这篇文章也是写给那些还以为品牌靠的是“设计+定位+总裁理念”的人看的——
你们讲的大道理,已经成了B站用户的“倍速素材”。
结语:语言的权力结构,已经变了
罗永浩不是“公关打赢了广告”,他是舆论语言打赢了品牌教条。
而华与华的失败,也不是一场舆论翻车,而是:
一个用“神话PPT+国学广告语”统治过品牌圈的机构,被现实按头证明:你已经不配“定义用户语言”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