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Chain|04 感知的邊界

Sy C
·
(修改过)
·
IPFS
·
連假的小小逛展心得。

這週趁著假期去看了富邦美術館的《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加上前一陣子去故宮看的《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久違看展的我在這兩場展覽中又再次感受到親眼見證作品的神奇之處。

Gathering Flowers in a French Garden (1888),可以看到作者細膩描繪陽光灑落花園、枝葉茂盛的情景。

站在作品面前看著光照亮筆觸的紋理,每一筆或深或淺的筆觸與堆疊融合的色彩都變得清晰,畫作裡的人物、水面與日光也變得鮮活,彷彿可以回到作品創作的時刻、感受作者當下的心境。這樣近距離的觀看讓作品不再只是美術課本上扁平的圖像,而成為能被我們身體感知的存在,一種與我們的身體產生連結的有機體。

除了畫作本身以外,美術館也成為體驗的一部份,我們被畫包圍、被空間引導,展覽設計的動線、打光、牆面色調,甚至其他觀眾的走動,都構成一種身體在場的立體體驗。那種走進展場、被燈光和人群包圍的感覺是難以言喻、更無法從數位螢幕還原的。

實體展覽的魅力在於它是一種身體參與的觀看,透過出門、走進展場空間、被作品引導,這樣如一場儀式的過程讓人短暫抽離日常,也正因為要付出時間與行動,更容易記住當下觀看的作品。展覽結束後走出館外,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也因為展間的體驗而有所不同,像是被畫作裡的光線影響了視覺一樣。

但線上展覽的出現則讓看展有了新的可能性,它突破了地理與時間的限制,讓遠在地球另一端的作品也能被人們同時欣賞。透過互動介面、沉浸式體驗與導覽,觀眾可以選擇用自己習慣的觀看節奏探索作品,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放大與反覆細看作品,甚或者,觀眾也能透過互動科技參與作品的創作。

數字敦煌沈浸展將敦煌石窟壁畫以 VR 呈現,讓遊客線上感受壁畫的震撼與背後的歷史。

此外,線上展覽也打開了另一種體驗維度,透過加入更多數位媒材與延伸資料豐厚觀眾的觀賞體驗與知識層次,讓觀眾在觀看作品本身之餘,也能深入了解作品背後的脈絡、創作技法與文化意涵。以數字敦煌舉辦的線上展覽為例,策展人運用 VR 技術,讓非對外開放的石窟以數位形式完整重現於觀眾眼前,讓觀眾得以在線上近距離欣賞壁畫的細節與色彩層次,並透過互動導覽與多媒體輔助了解壁畫中蘊含的宗教故事及時代背景。

也許在不遠的未來,線上與實體展覽不會是對立面,更不會是彼此的替代品,而是彼此互補、為觀眾打造 360 度觀賞體驗的融合。實體展帶來感官體驗與儀式感,線上展則延伸時空與思想的廣度。當我們能在美術館被實體作品震撼,又能在線上繼續延續那份感動,藝術的邊界也就不再被限制。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