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在琢磨下一個活動的總編@jeger

歐陽風
·
·
IPFS
·
本內容皆為毫無根據的虛構,除了@jeger是真實存在的ID。我亦未經@jeger同意借用其ID。所以,望@jeger「總編」見諒!

再二聲明:本內容皆為毫無根據的虛構,除了@jeger是真實存在的ID。我亦未經@jeger同意借用其ID。所以,望@jeger「總編」見諒!

一位馬特市的義務總編輯

@Jeger 又在琢磨下一個活動,一個不肯下班的內容策展人。沒人叫他做,沒人給預算,沒人開會討論。坐在深夜的藍光或日照的筆電前,喝完第四杯冷掉的咖啡,打開草稿琢磨標題:讀者只寫不讀或只讀不寫,我該如何是好?來個「五天五主題:冷門文章復活節」、「留言有獎,獎品是互相取暖」、「致五百年前的自己」、「我最想刪除的社交貼文」、「沒有聽眾的播客」…吧啦吧啦。

@jeger不是被平台任命的人,但他是「總編」啊!雖則是自封的,可能這是網路時代特有的精神病或良知病,就是想做點事的衝動。@jeger相信:社群需要推一推,沉默的讀者不知道要寫些什麼?厲害的作者練就一身本事就遠走他處。他只好持續幻想自己是一位手持火把的編輯,能為一座半死不活的馬特市再搞點新意思。

@jeger辦了不少主題活動、列規則,設計了 logo ——像無數太空人似的舉著鋼筆,高喊「就寫一寫吧!」,時而他也自嘲,沒關係!@jeger覺得認真是可以對抗虛無的武器。活動還沒開始,他已經預想了低參與率的情況,也想好了補救方案:這次不行,下次再來。還好,他有他的戰友支持,但他不想總是那數十個熟悉的ID在輪流發文。有何好方法呢?尤其在這個「聲色犬馬」的當前。

@jeger是一人活動部門,也是一人危機小組,他知道他的戰友會關心失敗的「企劃」,他自己莫可奈何又強調自己的在乎:「如果我不在意,那整件事就真的死了。」雖然身後,有著無數支持他的戰友,但他的最底層心事,還是自己才懂。不是沒累過,每次活動開始或結束,他都會短暫地崩潰一會兒,恨不得將數據複製到「活動後遺症」的文件夾。然後關掉筆電,深吸一口氣又呼出來。要不要停一停呢?

但沒過幾天,他又開始琢磨下一個活動,或拼命做好「總編」該完成的所有事項。他知道自己不在知名媒體,更不是什麼重要的策展人。但在這個「只要安靜就消失」的年代,只好靠製造活動來假裝馬特市還活著。

@jeger寄生在一個平台的熱情邊緣,在演算法的縫隙裡找尋文字的可能。他策劃的是「溫存」,一種我們都在一起的儀式活動。有人覺得有趣,有人根本無能為力。

「你不怕沒人參與嗎?」有人問。

@jeger說:「怕,更怕的是——我什麼都不做。」最絕望的是平台只剩:首頁方格裡那個+字符號上的一個點,通知受眾「你追蹤的創作者發了新文章」,所有人都僅為默默滑過的模糊人群。@jeger辦活動,他的戰友也時而辦活動,大家都在努力「逼」大家寫出來,哪怕只是敷衍地寫兩百字,哪怕只是留言說:「我也不知道要寫什麼」。

這樣當然不好,但總比靜默強。@jeger就是這樣的人——琢磨下一個活動的總編,沒有職稱、沒有獎金,但有一顆堅持為馬特市製造微小火花的心臟。疲憊的火,就是不肯熄滅。

在他腦海裡,還有幾十個活動沒有開始:這些還只是草稿。他還會繼續琢磨,直到有一天,沒有人再想寫字,沒有人再讀文字,沒有人再願意發聲。

好多寫手並不洩氣,他們仍然「每日出刊」

這座虛擬又「戰區處處」的數位城市,一個無人雇用的總編輯,ID叫做 @jeger。當然沒有實體,也沒有議題會議,在每個日或夜,打開馬特市,像是負責這座城市記憶的人,用指尖與眼球履行一份沒人委任的義務。

@jeger自許「義務總編輯」,一如其他人自稱「生活觀察家」一樣。是的,一種虛構的職位,但情感真實得像薪水領到可以打算開一間文青書店。當然是實體書店,但老文青請走遠一點,如我!

@jegar 恨不得主頁上什麼都有。對,什麼都有:地緣政治、他國奇聞風情、影評劇評樂評書評社評長論短評、科技主義、天文地理人文科學歷史文學、連我耳機失真引發的耳膜震盪最好都有,但有一條底線:勿散播仇根言論,雖然這沒寫在馬特市的大街上。最後就是他悄閑下來的留言:「這堆文字,讀到我頭皮發麻」。

好多寫手並不洩氣,他們仍然「每日出刊」,不少內容不會上熱門,沒人閱讀,休想被引用,但寫手持續修圖、調整字數、下標題,為一份我也不懂為什麼,下一條條文章標題:像「打烊這回事」、「為什麼閱讀讓人更虛弱」、「沒有留言也得寫文」。唯一確定的事,大家的打字速度進步了。

取自今周刊

@jeger的時間觀念與真實世界時而脫鉤,他吃飯時也在想馬特市的事情,散步時為「活動」想題材。我想:@jeger甚至設想過為馬特市建個記憶館,所有文字就是最原始的史料。

沒人請@jeger這麼做,但他從來不覺得多餘,雖然馬特市連個小池塘都算不上。馬特市在沉睡,但@jeger默默值班。他說不需要流量,騙鬼!他需要一點點自我說服的能力。他為自己建造一間透明的辦公室,在所有人撤退之前,堅持點亮那盞編輯桌燈。

偶爾,他也懷疑自己是不是在浪費時間,成為「內容垃圾場的守墓人」。但又一個太陽升起,@jeger 本能地打開馬特市,照舊過他其中一部份日常。

這就是 @jegar,一位來自馬特市的義務總編輯,不打烊的馬特市總編@jeger 。你最好給他一個鼓掌!無論你願不願意。

寄居在沒有審查機制的 jeger

哪個地區?哪條街道?哪一座建築?都不是,只是一個不斷刷新、沒有審查機制的資訊都市——馬特市(Matters)。這裡不需要身份證,只要一個帳號,寫手與作者們持續輸出。就像在寫 LINE、行事曆寫字、拍照一樣,在馬特市就是寫幾個不一樣的文字。

@jeger,是他給自己的名字,他寄居在馬特市裡,沒有人任命他,他也從未申請過這職位。只是默默開始,在清晨或傍晚,在空氣壓抑的午後或情緒爆裂的三更,將思想的碎屑文章、小題大作、微觀憂傷、過期憤怒,都一一或盡量讀上一次。他做著「總編」的日常工作:撿拾與修補及提醒或鼓勵一些寫手。

撿拾社會遺忘的情緒,修補自己語言裡的裂縫,他關注的主題並不時髦:打烊、咖啡、耳機、生活長短、性格壓抑、文章沒人拍手的煩惱,他把這些當作主題在琢磨。馬特市,是他想像中那本從未出版的刊物。

寄居,不是住進。@jeger 把這裡當作某一段時光落腳的棲地,日夜巡邏,留言回應,發稿推文,把腦中那些想法一頁頁做出來。

我呢?大多數時侯,將文字置放草稿區,而後默默刪改,換成更好消化的語句。我不屬於哪裡,也不想徹底離開哪裡。馬特市是我某個時間段,既虛擬,亦真實。把未完成的自己編排、上稿、試圖理解我自己,那些碎念的段落、難解的句式、詭異的情感組合,在邊緣維持體面的自己。與此同時,感謝@jeger 及其戰友,給我最後一段美光時光。

@jeger 用一個幻想「總編」的誠意,「編織」成馬特市一位堅定的推手。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歐陽風老宅、病夫、啃完老本的三叉神經兼慢性疼痛者及族繁不及備載...眼睜睜體驗死亡就在眼前...對著身體的苦痛,自殺亦是一個選項...快了...卻又想再挨苦挨痛一下下再看...順便侵犯一下人家的版權...看看又待如何...再順便敲寫一些沒人理的文字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