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孤儿原型下的我
6月19日
"孤儿原型"——当这三个字出现在我的测试结果上时,我感到一种奇怪的释然,仿佛多年的困惑终于找到了一个解释。今天我在 Archetypes 上做了一个心理测试,结果让我心头一沉,又让我感觉它深深懂我。
我是个小儿脑瘫患者。这个身份,从小就像一个沉重的壳,别人看得见,我却一直在里面摸索自己到底是谁。很多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像个"孤儿"——不是没有亲人,而是那种"被世界丢下"的感觉。看着别人轻松走路、奔跑、上楼、写字,我总是站在边缘,像个旁观者。
昨天,我写了一篇文章,花了三个小时。对许多人来说不过几分钟的小事,而对我来说,却是一场持久战后的胜利。我打每一个字时,手指都像穿越了风暴。可是我做到了。这些别人眼中微不足道的瞬间,是我拼尽全力赢来的勋章。
测试里说,孤儿原型的人内心深处渴望被接纳,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我确实常常这么想。我希望被理解,而不是被怜悯;我希望别人看到的是我努力之后的光,而不是我限制中的暗。我不是软弱的,我只是被生活逼着更坚强地去活。
测试还说,孤儿原型的人最终会学会信任自己,不再等着别人来拯救。我想,这一点我正在努力。每一次我练习动作,每一次我把想法写下来,每一次我没有在崩溃边缘跌下去,其实都是我对自己说:"你可以的。"
记得去年夏天,家里的电脑系统突然崩溃。Edge浏览器打不开,连输入法都卡住了。我盯着那个死机的界面,心里却出奇平静。我想到:“或许该重装系统了。”于是我坐在轮椅上,慢慢打开抽屉,取出U盘,一点一点把它插进接口,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我仍然坚持到底。
当安装界面终于出现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不需要被“治愈”,我本身就是完整的。
就是从那天起,我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我在学习成为一个"生存者",甚至是一个"建造者"——为自己建一个心灵的家,一个谁也夺不走的地方。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每一个坚持的日子积累而成的。
我不想隐藏我的身份,也不觉得"脑瘫"是羞耻。我是我,一个有故事、有情感、有挣扎也有光芒的真实人。我的局限不定义我,我的努力和坚持才是我的标签。
谢谢"孤儿原型"这个词,它让我看见了自己长久以来的疼痛和坚韧。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人。有多少人也在承受着各自的孤独,寻找着各自的归属?
我在路上,在自己的节奏里,一点一点往前走。也许"孤儿原型"给了我敏感和坚韧,而这正是我独特的礼物。在自己搭建的心灵家园里,我不再是漂泊的孤儿,而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我期待着用这些特质,不仅建造自己的避风港,也许有一天,能为其他像我一样寻找归属的人点亮一盏灯。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