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弗语是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99、懦夫文化1.2:懦夫的苟且——鹬蚌相争与祸水东引

弗语是
·
【摘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祸水东引”常被国人当作智慧的典故,似乎显示了超凡的谋略。其实,这只是懦夫的计谋:自己不敢直面冲突,只幻想别人斗到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利;或者把风险甩给别人,自己苟且偷安。这样的“智谋”,看似高明,实则拙劣,只要稍有头脑的人就能识破。

一、鹬蚌相争:靠别人流血的智慧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表面说: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就坐收其利。

  • 在懦夫眼里:这是最高明的权谋——不必动手,就能得利。

  • 在真实逻辑里:这是最低劣的投机——靠别人愚蠢,才能成全自己。

一旦鹬或蚌有一方稍有智谋,知道“不做鱼肉”,渔翁立刻便一无所获。

这种智慧,本质是“寄生智慧”:靠别人拼命,自己搭便车。

二、祸水东引:转嫁风险的投机

“祸水东引”看似聪明,把麻烦甩给别人,自己躲在暗处。

  • 在懦夫眼里:这是妙计——危机解除,还能保存自己。

  • 在真实逻辑里:这是愚策——别人一旦识破,你第一个被清算。

这种计谋,实质上是“把责任外包,把风险转嫁”。短期或许逃过一劫,长期却必然失信,最终成为众矢之的。

三、懦夫苟且的共同逻辑

“鹬蚌相争”与“祸水东引”,表面不同,实质相同:

  • 都是懦夫不敢直面的投机;

  • 都是假装睿智,实则怯懦;

  • 都只能在别人愚蠢、环境宽容的情况下短期奏效。

换句话说,这些所谓“谋略”,不是基于智慧,而是基于侥幸。

最可怕是,懦夫的心里一定是最阴暗的:天天盼着别人互斗,天天盼着别人倒霉! 

四、为什么传统学者会盛赞懦夫文化

儒,在古代就代表“懦弱”。

据《胡适之说儒》,儒乃是商贤后代,在周朝属落魄的江湖术士。不劳动,在社会的夹缝中生存,骗吃骗喝。

儒,就盼着周人互斗,己方占到便宜!

传统学者继承了儒懦夫的文化,当然会盛行这种懦夫的苟且文化了。

五、懦夫苟且给世人带来的安慰

这种文化之所以流行,并被国人当成“智慧”,原因很简单:

  • 它们让懦夫获得心理安慰:我不必勇敢,也能得利;

  • 它们给投机者提供借口:不冒风险,反而是聪明;

  • 它们让弱者相信:靠等待和转嫁,也能算计别人。

这种文化流行的结果,就是让社会充满了投机和欺骗,却缺乏真正的勇气与担当。

六、结语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祸水东引”,并不是智慧,而是懦夫的算计。

  • 表面睿智,实际上拙劣;

  • 看似高明,实则阴损;

  • 一旦遇到真正有勇气、有智慧的对手,立刻先被收拾。

懦夫一定没有朋友,懦夫的信条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懦夫只要一见到利益,必会争先恐后;只要有了危险,必先“扯乎”!

遇见愚蠢的人,懦夫总能苟且得逞,但只要遇到聪明的人,首先倒霉的更多是懦夫!

懦夫的苟且,不是智慧,而是愚蠢。

——2025年9月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