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苑裡鎮長劉育育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鎮長週記20250727|日本國際創生見學

苑裡鎮長劉育育
·
·
這次赴日,是跟隨文化部「日本北海道國際創生見學團」出訪,由文化資源司司長陳修程帶隊,同行的還有林承毅老師、林志峰老師、台灣好基金會李應平執行長、天下雜誌微笑台灣李佩書總監,以及來自全台各地的優秀地方創生團隊。其中,也包含來自苑裡的台灣藺草學會,以及苗栗的舞空術劇團。

大家好,我是苑裡鎮長劉育育。

上週的週記晚了一點,是因為我一從日本回到台灣,就立刻投入西南氣流的應變與各項鎮務處理。不過,今天我還是想懷著慎重又喜悅的心情,和大家分享我剛結束的日本短期參訪行程。

這次赴日,是跟隨文化部「日本北海道國際創生見學團」出訪,由文化資源司司長陳修程帶隊,同行的還有林承毅老師、林志峰老師、台灣好基金會李應平執行長、天下雜誌微笑台灣李佩書總監,以及來自全台各地的優秀地方創生團隊。其中,也包含來自苑裡的台灣藺草學會,以及苗栗的舞空術劇團。

在北海道,我們拜訪了著名的地方創生自治體——東川町。東川町頒發設計精美的「特別町民證」給台灣團員,以誠摯的款待,分享他們如何以文化美學為核心,將公共服務、教育與產業緊密連結,打造一座真正「留得住人才」的國際小鎮。

我們也走訪了安田侃雕刻美術館、旭山動物園、夕張石炭博物館、札幌大學,以及由台灣薰衣草集團經營的「緩慢北海道」等地,每一站都充滿啟發與地方智慧,讓我受益良多。

在這趟密集且深刻的經驗交流火花與思考激盪中,我也戰戰兢兢、用盡全力,將苑裡的案例細節,回饋給當地接待的日方單位,分享內容包含郭芝苑音樂和台灣首次的兒童參與式預算,得到日方單位肯定的回應。

我衷心期盼,這不僅是我們學習日本經驗的旅程,更是一次雙向交流的起點,也希望能將更多啟發與靈感帶回苑裡、帶回台灣。

北海道行程之後,我沒有直接回台,而是利用週末的時間,飛往東京,出席一場特別的活動:《鎮長週記》在東京大學的新書分享與交流會。

能夠有這場分享會,我要深深感謝東京大學的阿古智子老師、在日台灣同鄉會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以及離島出版的促成與協調。

能夠登上東京大學的講台,向各方專家、師生、東京市民分享苑裡經驗,老實說,讓我有點緊張,希望能夠在有限的時間之內,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聽眾,都可以了解苑裡、了解我們團隊的種種努力和背後的信念。

但是,在登台前一切的焦慮與擔心,在站上講台之後,都消失無蹤了。東京的朋友們熱情而溫暖,不但有來自日本與台灣的朋友,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華文讀者,大家齊聚一堂,坐滿了教室。曾到苑裡訪談我、對台灣政治生態十分熟悉的小笠原欣幸老師,也剛好在東京,特別前來參與,讓我非常感動。

然而,最讓我驚喜的,莫過於現場有一位苑裡國小畢業的校友!可惜現場人太多,沒有機會多聊。但他鄉遇鄉親的的感動,也讓我越來越安心,也分享得越來越起勁。

我向大家介紹了苑裡的基本資料、我自己的社運歷程、我與夥伴參選的初衷,以及為何用「鎮長週記」的形式,落實我對政治公開透明的理想。

我也向大家介紹:促成我們參選的苑裡百年市場火災與重建的工作、兒童參與式預算、坐著垃圾車宣傳資源回收等等政策,希望在有限的時間中,分享最多的故事給台下的朋友。

而在QA的環節裡,我收到了各式各樣有趣的問題。其中一位朋友的提問,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這位提問的前輩,是從NHK退休的記者,他問我:

苑裡地方的議會(鎮代會)如何組成?有多少人?大約都是什麼年齡、黨派、性別?待我一一回答之後,他進一步問我,那你如何面對與你意見不同的政治人物?

這一連串的問題,層層疊疊,邏輯縝密,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也給我一個很好的機會,重新去檢視自己的日常經驗。在回答大家的提問、討論的過程中,我感覺到,我與團隊在平日走過的路,被放在異文化的脈絡中,變得更「立體」了。

立體的意思是,有更多不同的面向被展現出來;許多平常我們習以為常的面向,在日本視角的刺激下,也會出現不同的思考路徑。而且,令人振奮的是,這些來自台灣地方、基層的想法,也是日本的工作者渴望知道的。

舉例來說,活動開始前,小笠原欣幸老師轉貼了我的網宣說,「日本很少有機會可以與台灣最基層的政治人物交流,邀請大家來參與」;

在開場時,阿古智子老師也非常誠摯地說,「當我們討論問題時,常常習慣用『國家』來思考現在的問題,例如日本如何如何、美國如何如何,但在國家之外,我們還有『社會』,我們可以從『社會』的尺度來進行思考。」

這些話語,都讓我非常非常地感動。也再次確認了「越在地越全球、越全球越在地」這句話的份量與正確性。

在世界與台灣都動盪不安、甚至令人沮喪擔憂的此刻,我們更要腳踏實地,與更多的「地方」進行交流,讓大政治回到我們貼身的生活、日常的選擇,在一天又一天(或者一週又一週)的微小努力中,讓世界往我們想要的方向前進。

最後,在日台灣同鄉會的會長王紹英醫師,也非常溫暖地握著我的手,勉勵我一定要繼續努力,為更大的目標、更多的人群而奉獻。

在渋谷站道別時,王醫師與同鄉會的年輕幹部們,站在車站外,揮手送著我們離開,直到看不見為止,畫面令人難忘。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東京,我發現了許許多多的好朋友,都是苑裡的「比鄰」,也是我們的「知己」。

藉著這篇週記,我想再次感謝促成北海道、東京兩次國際交流旅程的每一個人,謝謝你們,也歡迎你們來到苑裡走走,認識我們的小鎮。期待下次與國際友人相逢之日!

離開東京前的最後一晚,我也趁著空檔,將苑裡的藺草編織作品鋪點進位於高圓寺的飛地・離島書店。能夠在東京一家有靈魂的書店裡,陳列出來自苑裡的手工氣味與文化驕傲,讓我感到無比開心。

聽到店員一邊擺放作品,一邊輕聲說道:「好香啊——」

我想,也許這股從藺草散出的香氣,會在東京,慢慢地飄進更多人的生活裡,帶著一點點苑裡的風、苑裡的土,也帶著我們想邀請大家前來苑裡相遇的心意。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