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嬰兒」:當人類的腦袋習慣被科技「餵食」
近來發現人們似乎越來越難以專注或無法理解較長的文字。
比如當民眾收到政府機關的公文後,打電話來詢問,卻說不出公文內容為何,支支吾吾的,只有情緒性的發洩,無法理性溝通。
或是最近韓國年輕人出現的「Z世代凝視」—當對方提出一個出乎他意料的問題,大腦立刻當機,只面無表情的盯著對方看。
例如:在購物中,店員問是否要提袋或其他商品之類的基本問題時,出現這種Z世代凝視。
這是否代表某些人正在變成「資訊嬰兒」?
就像嬰兒只能接受被磨成泥狀的食物,現代人也習慣了被科技餵食「懶人包」。
而目前盛行的短影音將複雜的議題濃縮成15秒的感官刺激,AI工具則把冗長的資訊消化成精煉的結論。我們只需要被動地滑動、點擊,資訊就會源源不絕地送上門。
這看似方便,卻在悄悄地蠶食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因為大腦具有「用進廢退」的特性。
當我們長期依賴外部工具來完成思考、分析、歸納的工作,大腦中負責這些功能的神經脈絡會因為缺乏鍛鍊而萎縮。
我們不再需要動腦去判斷真偽、組織邏輯,久而久之,這個能力就會退化。
而當一個社會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將變得極度脆弱;有心人士可以利用情感化的短影音、煽動性的言論,輕易地操控輿論,讓群體陷入非理性的狂熱。
在這種集體無意識的狀態下,辨別能力弱的下一代和老一輩,尤其容易成為被操控的對象。
但這場無聲的「智力退化」,並非無法逆轉,意識到這個問題是第一步。
我們可以從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練習深度閱讀,找回長時間專注的能力、主動尋找多元觀點,挑戰自己的固有思維;多與人進行面對面的深度對話,而不是只在社群媒體上按讚、滑短影片。
我們是否願意從「資訊嬰兒」的搖籃中站起來,重新掌握思考的主動權?
這場挑戰,往大方向來說,正關乎人類的未來⋯進化或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