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franciszz937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灵魂科学 · 第二篇 · 频率与吸引 (Frequency)

franciszz937
·
你正在调频,世界正在回应

你是否注意过这样的情况:
在一段时间里,你总是遇到相似的人,或被卷入相似的事件。
就像人生进入了一条轨道,熟悉到甚至让人怀疑——这是巧合,还是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背后牵引?

科学告诉我们,宇宙的一切都在振动。原子不是静止的,它们以特定频率运动。声音是振动,光是振动,大脑的电波也是振动。
灵性则进一步揭示:我们发出的频率,不仅存在于身体和大脑之中,还会吸引与之相应的人和事件。

“If you want to find the secrets of the universe, think in terms of energy, frequency, and vibration.”
—— Nikola Tesla

「如果你想找到宇宙的秘密,就从能量、频率和振动的角度去思考。」

—— 尼古拉·特斯拉


频率的语言

频率并不是玄之又玄的词汇,而是生命本身的节奏。

科学层面:

心电图、脑电波都以“赫兹”为单位记录我们身体与大脑的活动。不同的脑电波频率,决定了我们处于清醒、放松或深度睡眠状态。

α波:放松、冥想时出现

β波:紧张、思考时出现

θ波:临睡前、做梦时最活跃

情绪层面: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情绪有不同的能量特征。爱、喜悦、感恩的状态,伴随着更高频率的脑电波和更顺畅的心率变异;而恐惧、愤怒、羞耻等情绪,则会带来低频率的紊乱波动。

生活层面:

当我们愤怒时,连说话的语气都会加重,身体紧绷,甚至身边的人也会受到影响;

当我们轻松时,微笑、语速、眼神,自然让人感到舒适。

频率就像一座看不见的“电台塔”。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发射信号,而生活,也会以相应的频道来回应。


共振的秘密

共振,是物理学中最迷人的现象之一。

当两个物体频率相近时,它们会互相呼应,能量会被放大。

音叉实验:两个相同频率的音叉放在一起,只需敲响一个,另一个也会随之震动。

桥梁摇晃:一群士兵齐步走过桥面,整齐的步伐频率可能导致桥面产生共振。

人际关系的共振同样如此。

当你正沉浸在负面情绪中,你会发现更容易遇到抱怨、批评、愤怒的人。不是因为巧合,而是彼此的频率产生了呼应。

当你处在充满爱与信任的状态中,你会自然而然吸引那些愿意分享、支持你的人。

这种现象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总在“重复同样的关系模式”。

一个害怕被抛弃的人,即使换了伴侣,也往往会遭遇类似的剧情,因为内在的恐惧频率一直在运行。

“We don’t attract what we want, we attract what we are.”

—— Wayne Dyer

「我们吸引来的,从不是我们想要的,而是我们本身的状态。」

—— 韦恩·戴尔


同频率的人如何彼此吸引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并不仅仅依靠外貌、条件或兴趣。更多时候,是频率在决定。

情绪能量的呼应—

有些人一见面就觉得熟悉,好像“早已认识”;

有些人则让你莫名紧张或抗拒。

这种感受并非幻觉,而是你们的频率在互相试探。

群体效应—

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即便你原本心情不错,也可能很快变得沉重,比如考场;

在一个积极的氛围里,你会发现自己也更容易笑、更容易轻松,比如音乐节。

关系中的共鸣—

真正深度的关系,不是表面兴趣的契合,而是内在频率的相近。

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人在一起时,会觉得“我们说的话别人听不懂”,因为他们正处在同一个频率频道。

这种吸引是双向的。你吸引到怎样的人,也映射出你当下的状态。

所以,如果你渴望遇见不同的人,关键不在外在寻找,而在内在频率的转变。


感情中的频率吸引

感情不是单纯的邂逅,它背后也遵循着频率的规律。

你是什么样的频率,就会吸引到怎样的伴侣。

如果你处在悲观、想依赖的状态,那么你更可能遇到同样依赖性强的人。

两个人都期待从对方身上获得安全感,却缺乏独立的内在稳定,这样的关系容易陷入互相消耗。

如果你学会了独处,能与自己和平相处,你的频率会更稳定、更高。

这时吸引来的伴侣,也往往是同样独立、丰盈的人。两个人的相处不是互相抓取,而是互相支持、共同成长。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关系注定是一堂“课”。

它们并不是坏的,而是映照出你当下的频率。

当你开始改变自己的频率,关系的类型也会随之转变。

“The relationship you attract is a refl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you have with yourself.”

「你所吸引到的关系,其实是你与自己关系的映射。」


吸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常常被误解成“积极思考就能改变一切”。

但真正的运作机制更深:

思想是表层 — 脑海里的念头只是信号的冰山一角。

信念是根基 — 如果潜意识中依旧存在匮乏或恐惧,外在世界会优先回应这些隐藏的频率。

情绪是驱动力 — 情绪带来的能量比语言更强。一个内心平静的人,比一个大喊口号的人,更能稳固地显化。

行动是催化剂 — 吸引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对齐。当你的选择与内在信念一致时,能量场才会完整。

举例:

你想要财富,但每天都在担心钱不够用 → 频率是匮乏的。

你想要爱情,却惧怕受伤 → 频率是抗拒的。

你想要机会,同时相信自己值得、并开始行动 → 频率才与“丰盈与流动”对齐。

吸引力法则的关键,从来不是“想”,而是“成为”。


如何调节自己的频率

频率并不是不可控的,它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练习而改变。

冥想与呼吸 —

科学研究表明,规律呼吸和冥想能让大脑进入α波和θ波状态,提升专注与平静。

灵性层面,这是与高我对齐的通道。

音乐与运动 —

一首舒缓的音乐,能让心率和脑电波同步放缓;

一次流汗的运动,则能释放身体中被压抑的能量。

感恩练习 —

每天写下三件值得感恩的事,会在潜意识中逐渐形成“丰盈的频率”。

研究发现,坚持感恩日记的人,焦虑和抑郁症状显著降低。

情绪觉察 —

当你允许愤怒或悲伤被看见,而不是压抑,它们就会逐渐松动。

情绪不再是牢笼,而是提醒。

创造与表达 —

写作、摄影、绘画、舞蹈,这些创造性的行为本质上就是频率的释放。

它们帮助我们进入“心流”,而心流本身就是一种高频状态。

“Gratitude is not only the greatest of virtues, but the parent of all the others.”

—— Cicero

「感恩不仅是至高的美德,更是一切美德之母。」

—— 西塞罗


频率与共振,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现实。

当你全心投入一件喜欢的事,会发现机会和资源也开始靠近,就像频率共鸣吸引更多能量。

当你开始相信“自己值得”,你会发现生活的回应越来越像一面镜子,呈现“值得”的画面。

我们的一言一行、每一次情绪的涟漪,都会在宇宙中留下振动。

这些振动,最终会以人、事件、机缘的方式回到我们身边。

所以,问题从来不在于“如何去吸引”,

而在于“此刻我正在散发怎样的频率”。

当我们成为自己渴望的频率,世界自然会回应。

愿你随心而振,与真相遇。你本就足够。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he Frequency & Resonance - Every emotion carries a vibration, shaping the people and events that enter our lives. Resonance explains why certain patterns repeat: life mirrors the frequency we embody. The law of attraction is not simply “thinking positive,” but aligning thoughts, emotions, beliefs, and actions. When we tune into gratitude, presence, creativity, and trust, we shift our frequency — and life responds. Attraction is resonance in motion, unfolding in every moment, not just the future.

Full text in Chinese. English readers are welcome to connect via comments or email for discussion




你不必订阅,也不必相信我。
只是,如果你也曾被愤怒困住,被委屈拖累,被空虚追着跑——
愿你有一天,敢停下脚步,看见那些潜伏在身体里的情绪,和那个你一直避开的自己
从那里,重新认识你是谁,并学会相信自己。
加油。

Subscribe now

© 2025 by Francis Zhang. All rights reserved.

Please do not reproduce or use this content without permission.

For collaborations or citation requests, contact: [email protected]

Available for remote Cloud + Content projects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