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弗语是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礼,从贿神到送女:孔子礼学的权力献祭

弗语是
·
[摘要]礼,从来不是抽象的道德,而是具体的利益输送——最初是贿赂神灵,以牲血换取赐福;后来转为贿赂人间,以财富、土地、美女换取庇护。孔子继承殷周的礼制,将“送礼”道德化、制度化,编织成尊卑网络:下奉上为职,上赐下为恩,牺牲者的哀嚎被称作“祥和”,治礼贤的喜悦被称作“化民”。礼的最高形态,是送活人以充实权力的欲望。本文直揭“礼”的真相——它是以礼敬之名行剥削、献祭、权谋之实的制度化贿赂学。

一、礼的初心:贿赂神灵

礼的起点,不是“人际和谐”,而是人对神的交易——而且是赤裸裸的贿赂。

在甲骨文、金文里,“礼”字多从“示”(神灵、祭坛)加器皿或双手,清楚指明它的对象是神灵,内容是用供品奉献。出土的青铜鼎、簋、爵等“礼器”,铭文中反复出现“用牲”“用币”,牲畜、玉帛、酒食,都是给神“享用”的贡品。

这种礼,不是无条件的敬,而是等价交换:我给你血、肉、珍宝、酒,你给我风调雨顺、免灾避祸、战争胜利。正如《礼记·曾子问》所言:“凡告,用牲币。”——所谓“告”,就是向神明报告、祈请;所谓“用牲币”,就是必须拿出牲畜和帛货,才能启动这场人神之间的交易。这是一条明文的“价码表”,也是礼制最初的运作逻辑。

更讽刺的是,这套交易话术还要美化:牺牲在祭坛上的挣扎与哀嚎,被记为“祥和”“吉兆”;血流成河,被称作“礼成”。在这种语言魔术下,血腥成了文明,屠杀成了善行。

贿赂的三要素——有价值之物、明确目的、权威对象——在礼中全部具备。只不过这里的“上位者”不是人,而是神。孔子继承并推崇这一套,《论语·八佾》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强调要虔诚,却从不质疑这种“用物换福”的本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礼的初心就是贿赂神灵——它用物质输送换取庇佑,用血腥祭品维系统治,并为后来人间的贿赂提供了现成的合法性范本。

二、礼的世俗化:贿赂人间

当神权与王权结合,礼的对象开始从天界转向人间权力。

《仪礼》《周礼》《左传》记载了诸侯给天子送贡,天子给三公九卿回赐;大夫献珍物给诸侯,诸侯赐封邑予大夫——这种循环就是“下奉上为职,上赐下为恩”。

回赐从来不等值:你送十匹马、百石粮,天子回你一条绸,一句“予汝有劳”,就足够让你感恩戴德。礼单的繁复与铺张,不只是形式,而是权力网络的可视化账簿——谁向谁输送,谁在谁的庇护下,清清楚楚。

在这套礼的辞典里,牲畜被割喉时的哀嚎,被称作“祥和”;百姓被抽干血汗时的痛苦,被称作“安宁”。而那些精于礼制、操持献祭的“贤”与“儒”,正是以治礼为生计的职业集团——越是血腥的杀戮,越是他们获取名与利的捷径。所谓“化民成俗”,在他们的手里,往往只是让民众学会忍受被宰割的从容姿态。

三、送礼的最高境界

财富、土地、奇珍异宝固然贵重,但在等级森严的礼治社会,有一种礼物被视为“至尊”——活人。

尤其是美貌的女子,一旦被送入权贵的床榻,就成了活着的政治筹码。成功,她将为父兄换来实权与保护;失败,不过是弃一条贱命。

这种“送女”不是阴暗角落里的龌龊,而是被“礼”承认的最高献祭——在典籍中,它与黄金、美玉并列,光明正大。孔子所推崇的“先王之礼”,正是将这种制度化的活人献祭,纳入“合乎礼义”的范围。

四、孔子礼学的包装术

礼并非孔子首创,他做的是更隐蔽的事——把礼的血腥、贿赂与剥削,涂上道德的金粉。

·  道德化:把利益输送称为“敬”“仁”“义”,把臣服称为“孝”“忠”,让送礼变成正当义务。

·  双重标准:有利于自己的礼制就是“仁义之道”,不利于自己的改制就是“礼崩乐坏”。

· 利益保全:一句“非先王之礼不敢行”,就足以封杀任何可能削弱既得利益网络的改革。

在孔子这里,礼已经从神坛走到庙堂,变成一套政治工具:它规定谁该跪、谁能坐,谁送、谁收,送多少、收多少——一切都被包装为“文明秩序”。

五、结语:献祭的循环

礼的历史,其实就是献祭的循环史:

· 第一轮:向神献牲血,换来天命与赐福。

· 第二轮:向人献财富与美女,换来权力与庇护。

·  第三轮:借权力榨取更多财富与活人,再献回给神与上位者。

牲畜的哀嚎、女子的泪水、底层的血汗,在孔子礼学里被统一翻译为“和谐”“尊卑”“有序”。

礼敬只是幌子,送礼才是核心;而礼的最高形态,就是用活人去喂饱权力的欲望。

——2025年8月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