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tayfloater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谁说了算?从中国大陆大学开除风波谈起,制度与“听证正义”的误解

stayfloater
·
一场关于大学处分的风波,让我们再次面对“程序正义”这四个字的真实含义。本文尝试在中国大陆与美国的制度语境中,寻找一个并不令人安心的答案:也许我们以为自己想要的是听证,其实只是渴望一次能被听见的可能。

一、李欣茹事件:一纸公示,引爆舆论


2025年7月,中国大陆的大连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发布了一则处分公告,拟对学生李欣茹给予开除学籍处理。公示理由模糊地引用了“2024年12月16日的不当行为”与“造成了恶劣的负面影响”,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与学校内部纪律条款。


公告一经流出,迅速在社交媒体引发激烈讨论。“不正当行为”指的究竟是什么?“侮辱国格”的判断标准如何界定?谁拥有最终的解释与裁量权?这起事件像一枚投向制度深水区的石子,激起了舆论对高校处分机制、公权边界与正当程序的集体焦虑。


在讨论中,不少声音呼吁:如果在法治社会中,这类决定应由更透明的机制来审查,应当开听证会,邀请学生代表参与,形成集体判断,而不是由“几个人关起门”来定夺一个学生的命运。这个设想听起来合理——程序正义、集体参与、避免权力滥用。但它真的存在吗?


二、形式正义的幻觉:听证会不等于公平裁判


在中文舆论中,“听证会”往往被想象为一种理想的制度形式:公开、对等、有申辩、有集体参与——甚至带有一种《闻香识女人》式的好莱坞浪漫。在那部电影中,听证会是由学生代表参与的道德法庭,而真正的正义在最后时刻被大声朗读、赢得全场掌声。这一幕在很多人心中,成了“制度正义”的代名词。


但现实中的“听证会”,远没有那么戏剧化。


在美国高校中,disciplinary hearing(纪律听证)确实是学生处分流程的一环,但它本质上仍是学校主导的内部程序:由纪律委员会(faculty/staff)组织,过程不对外公开,不一定允许律师参与,标准不是法律定罪,而是是否违反“学生行为准则”或“品行预期”。


哥伦比亚大学在2024–2025年间对参与校园抗议的学生所作出的开除与停学决定,均由校内委员会闭门裁定,外部极少有机会了解其过程。许多学生在 hearing 上甚至无法获得完整录像材料或记录副本。


也就是说,所谓“听证程序”的存在,并不必然代表公平。它只是让程序变得可以书写、可以归档、可以执行,却不一定真正代表学生能改变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文语境中对“听证正义”的理想化理解,其实是对现实制度的浪漫化误读。


三、制度对比:中国大陆与美国高校的处分逻辑有何不同?


对比中国大陆与美国的高校处分机制,可以清晰看出一个事实:两者的不同并不在于“是否有程序”,而在于“谁掌控程序”与“程序为谁服务”。

比较维度

中国大陆高校

美国高校

处分机制

由校方主导,依据内部校规,过程通常不透明

由校方主导,依据学生行为准则,流程制度化,但最终解释权仍在校方

定罪门槛

无需法律定罪,仅需“违反纪律”“有损形象”或抽象道德条款

同样无需定罪,仅需违反学生准则(如“不当关系”“扰乱秩序”等),不依赖司法系统

听证流程

理论存在,但实践中稀少,结果多已预设,听证多流于形式

存在正式 hearing 程序,允许说明与资料提交,但为非公开流程,校方为主导裁量者

申诉与监督

申诉路径存在但不透明,常缺乏独立监督机制,缺乏法律层级可上诉通道

可向校内上诉委员会或法院提起诉讼,但成本高、周期长,胜诉概率有限


四、程序幻象的代价:我们为何执着于“听证”二字?


在中国大陆,程序不透明是许多人长期不信任体制的根源;而一旦看到另一种体系中存在完整的流程与形式,就容易自动将其视为“更民主、更公正”的标志。


但人们往往忘记,程序本身可以变成幻象。它可以以“公正”的名义封闭讨论,以“程序完整”掩盖实质不公。美国的高校并不缺程序,但真正通过 hearing 推翻处分的学生屈指可数——流程存在,却不代表改变可能。


程序不是万能药,更不是遮羞布。如果程序不能被监督、被质疑、被重新打开,它就只是权力自我合法化的工具。


五、结语:谁说了算,从来都不是程序能回答的问题


大连工业大学的处分事件之所以引发巨大反响,是因为它直击一个最原始的权力焦虑:当某种制度对个体作出伤害性的决定时,是否有渠道申诉、是否可能改变、是否能够对抗?


这不仅是中国大陆的问题,美国亦然。


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听证会,而在于是否有可能让结果改变。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制度,而在于制度是否为人服务,而非让人臣服。


社会对“听证”的执念,说到底,是对“说理空间”的渴望。但程序正义不能替代公共讨论,更不能成为权力自我保护的挡箭牌。


谁说了算?真正的答案,从来都不在会议室里,而在我们敢不敢站出来的那一刻。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