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Ping Xu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住房不是商品:波士頓與台北的失敗模式

Ping Xu
·
·
書籍節選|徐萍 Ping Xu

導語

波士頓與台北,看似遙遠卻面臨相同的困境——年輕世代無法負擔基本的居住需求。這不是單純的市場問題,而是制度性失敗:當住房被視為投資工具而非人權,社會裂縫便逐漸擴大。


波士頓:高學歷城市的住房矛盾

波士頓是知識與創新的中心,但這並沒有為年輕專業人士帶來安定的生活。近二十年來,房價和租金的漲幅遠遠超過工資,許多人被迫離開市區。空置稅、租金管制雖然被提出,卻因房地產利益集團的強大遊說而難以落實。波士頓的案例清楚揭示:即便是富裕城市,若住房政策被投資邏輯綁架,多數人依然無家可歸。


台北:亞洲縮影的世代不公

台北的年輕人幾乎都面臨「買不起、租不安」的困境。房價所得比長年位居全球前列,許多房屋長期閒置,只等待升值。這種現象讓世代不平等不斷擴大,也讓住房脫離了最初的用途。台北不是特例,而是亞洲大城市普遍困境的縮影。


維也納的啟示:去商品化住房

維也納提供了一個不同的答案。自二十世紀起,當地政府便大規模推動公共住宅,並堅持將住房視為公共財。今天,超過六成的居民住在公營或合作社住房,租金受到嚴格控制。這樣的制度不僅保障了居住權,更抑制了投機炒作。


全民基本收入:補足制度缺口

即便在有公共住房與租金管制的城市,收入不穩定的人仍可能因生活衝擊而失去住所。因此,全民基本收入(UBI) 必須與住房政策結合。UBI 能確保每個人有最低財務保障,不會因失業或疾病而無家可歸。住房改革若能與 UBI 並行,才能真正建立以人為本的社會基礎。


讓居住回歸人權

住房不應是金融遊戲的籌碼,而是每個人的基本需求。波士頓與台北的經驗提醒我們,若制度不改革,危機只會惡化。唯有打破「住房商品化」的迷思,結合全民基本收入與公共住房,才能讓「居住」重新回歸人權,而非奢侈品。

作者簡介

徐萍(Ping Xu),台灣出生的美國公民,作家、政策倡議者。曾代表台灣參與 2016 年 BIEN(Basic Income Earth Network)大會,長期推動 全民基本收入(UBI)住房正義。著有多本中英文書籍,包括《拆掉盲腸》系列、《打開水閘》、《House Is a Human Right, Not a Commodity》。


👉 本文改寫自作者新書《House Is a Human Right, Not a Commodity》,現已於 Amazon KDP, Readmoo, Google Play Books 發行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