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劉有恒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写入中…

揭開荊州王家嘴出土偽楚簡“樂”譜的今人偽造真相

劉有恒
·
·

揭開荊州王家嘴出土偽楚簡“樂”譜的今人偽造真相

荊州博物館2021年發掘了湖北荊州王家嘴798號墓,而在2023年荊州博物館《湖北荊州王家嘴798號楚墓發掘簡報》內指出:

『2021年6月,在編號為 M798 的一座小型戰國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珍貴的銅器、漆木器和竹簡。竹簡字體為戰國楚系簡帛文字,原數量約為 800支,內容有《詩經》的《國風》部分,與《論語》體裁相似的《孔子曰》,以及一種可能為樂譜的新見類型簡冊。』(《江漢考古》,荊州博物館)

而向外界放出的新聞提到“此類竹簡屬於首次考古發現,有可能是一種樂譜,但解讀難度很大”。且2024年荊州博物館長王明欽館長公開向新聞界介紹時,講2021年考古工作者在王家嘴墓的楚墓中發現3200餘枚戰國簡牘,其中160枚左右所記載的很可能是“戰國六經”之一《樂》經中的內容。妙哉,沒有幾年,王家嘴墓內出土的竹簡在博物館裡就可以從800支自行繁衍成3200支?

在《湖北荊州王家嘴798號楚墓發掘簡報》裡,其中把這些竹簡暫稱為“樂”,並稱“樂”簡數量初步判斷為160支左右,並展示了兩支“樂”簡——簡581和簡582的掃描圖和譯文。之後,有興趣的研究者開始研究這兩支所謂的樂簡。也得到了一些成果出來。

這兩支竹簡,左右各列有一排樂譜,看來應是絲弦樂器古琴或瑟的樂譜,從其有模仿西方樂譜的小節線的橫線表示中斷之意看出(按:清華簡十三的偽簡《樂風》一樣有這特殊橫線,顯為同一文本寫手之偽作),應是表示是同一支曲子的曲譜,但左方及右方的表示的弦名是: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其實一見即知此批竹簡是今人偽造的。但先放下不談,先就其偽造的方向說下去。吾人推斷一下,即知此為瑟譜,而且是以馬王堆出土的古瑟的研究為參考而列出的。在馬王堆出去的古瑟,二十五弦,但可以區分為三組,外及中及內。外組有九弦,內組有九弦,中組有七弦。數十年前音樂學者李純一即研究並發表論文,而後於2002年古琴名家丁承運先生也發表了《古瑟調弦與旋宮法鉤沉》一文,有更進一步的闡釋。對於馬王堆古瑟的定絃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其中,這兩位學人的論著就被造偽者看中了,於是就造一批約160支的偽古瑟譜,因為知馬王堆古瑟是有內外組各九弦,於是分別給這兩組九弦取了名字,各為: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而所取的名字,即弦位,亦即發出的樂音。然後,加上了一些類似卻不全是古琴譜或效近古瑟譜的指法及氣口之類的符號。

音樂的記譜,也即這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於是偽情就在這兒了。

而且,丁承運先生認為此古瑟外九弦比相應的內九弦低了一律. 右手彈奏內十六弦,左手彈奏外九弦之二變及旋宮時需使用的清宮、清商及清徵三聲。作偽者也參考了這個意見,於是在“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組內也有像另一組的“九五”跑入,而且這種情形比較少,可以看出,作偽者是把“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組視為內九弦組的,因此,有些額外的變化音可以在外九弦組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取用。所以,作偽者的古瑟的弦名由此可以知道是:

外九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內九弦: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就已有先秦古樂器可以看出,樂鐘是以宮商角徵羽示樂音,因為鐘在國家樂團裡有定律之作用,所以也有把發音的律名刻在上的;但古琴,則以宮商角徵羽少宮少商示其弦。瑟也是如此(如後舉證),而且,如果瑟亦以宮商角徵羽等命名弦,則一言即決,此荊州王家嘴出土楚簡“樂”譜必係今人不明古代瑟的弦名而亂編致誤而可被認定必係今人偽造的。

先秦《莊子•徐無鬼》:『於是為之調瑟,廢一於堂,廢一於室,鼓宮宮動,鼓角角動,音律同矣。夫或改調一弦,於五音無當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動。』而在西漢的《淮南子•覽冥》裡曰:『今夫調弦者,叩宮宮應,彈角角動,此同聲相和者也』,漢代高誘注:『叩大宮則少宮應,彈大角則少角動,故曰“同音相和”。』按,『鼓宮而宮動,鼓角而角動』是先秦常用語,沿續到西漢,如《呂氏春秋•應同》《呂氏春秋•召類》及西漢《楚辭•謬諫》『叩宮而宮應兮,彈角而角動』之屬,而可以看出,高誘注裡能有少角(比角音高八度的)弦的應是指古瑟。

而且,依文義,『扣宮,宮應』,『宮』指宮弦,用手扣動宮弦,則依高誘注『少宮』即高八度的『宮』弦共振,並無講『扣宮,少宮應』或『扣大宮,少宮應』,則高八度的『宮』弦,亦不稱為『少宮』弦,而高誘又把『宮』弦,叫做『大宮』,但衡之於古琴,亦不如此命弦名。

結果我們發現對於瑟也是和古琴一樣(直到唐代《幽蘭》仍是以“宮商角徵羽”等表示弦名),講到調琴或調瑟時,全部都講用“宮商角徵羽”的弦名來調弦。所以如此一來,即知若真係馬王堆古瑟標出內外區的各九弦,仍應是“宮商角徵羽”之屬。而九弦若以丁承運主五音徵調而言,最低音則應是標為徵弦,以次羽弦,以次宮弦,以次商弦……之屬。

至於內九弦,是右手來彈奏,因人的右手最利索靈活,是主掌主旋律的,外九弦低了一律,用左手彈奏外九弦之二變及萬一需要時可用的清宮、清商及清徵三聲。所以內九弦應是主角,其弦名,如:

宮商角徵羽(高八度時或依『扣宮,宮應』之前釋,乃不變其稱呼,或如前高誘注提到的以 “少”形容高八度,而成為”少宮”“少商”“少角”“少徵”“少羽”之屬,數量視九弦的定弦)

外九弦未必不與其同弦名,仍可能是“宮商角徵羽” (高八度時亦如前說),鼓瑟者知低一律即可,而且知若要奏低徵音一律的變徵音時,左手向外九弦裡的徵弦彈去,即得到變徵音,容易好記,所以不可能是外九弦用什麼胡謅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或“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記弦名,否則還要記住宮等於一或乙,商等於二或丙,……實係完全不能實用在鼓瑟演奏或調弦上,故知此批偽簡的寫手係樂律的門外漢。

否則《莊子•徐無鬼》文字應改為『於是為之調瑟,廢一於堂,廢一於室,鼓一一動,鼓三三動(或“鼓乙乙動,鼓丁丁動”),音律同矣。夫或改調一弦,於五音無當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動』,但也可以看出,此《莊子•徐無鬼》篇內所述為二十五弦都可以發音,不是採馬王堆古瑟的區分三組九+七+九弦的設計。

於是一見以上分析,知古瑟定弦名,亦只以”宮商角徵羽”為名,一如原始五弦古琴。只是後來的古琴另加高八度的少宮、少商兩弦名(如前述,古瑟也或有或無可能高八度弦加“少”字)。

如此一來,一看以上的舉證,即知,先秦的古瑟完全和古琴一樣,都是採“宮商角徵羽”命名制來命弦名,所以,在先秦及西漢古籍上都是調弦時舉相同於古琴的說法來說調瑟弦時使用的弦名。故作偽者沒有泛覽古籍而率爾操觚,用國字小寫數字及天干來自我作主,假造樂律,不合於史料,以致於偽跡敗露,亦不學之故爾。

所以,所謂2021年荊州王家嘴出土偽楚簡“樂”譜就是今人偽造的。(劉有恒,2025.9.8)

(後注:由於此文係根據王家嘴發佈只有160支“樂”簡的其中二支簡的內容寫的,未來若因為此文被偽簡方知曉後,後續出來的偽簡都改正了過誤,一點都不足為奇,因為什麼樣的奇跡會發生都不奇怪。)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