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蠢为上文化14:孟子助匡章——断子绝孙的仁义术
一、匡章的困境
匡章本是齐国武将,智商并不出众。
章母启得罪章父,章父欲杀之。匡章挺身阻止,结果被父逐出家门。章父最后将启杀害,并葬于马厩之下,令其尸骨与灵魂不得安宁。
这是一个家庭悲剧,却也是儒家逻辑下的必然结局:在父权至上的原则下,父亲在家中当然可以胡作非为。
家主对家人为非作歹,依孔孟的仁德理念,不能谴责家主,只能为家主粉饰!
二、孔子的仁孝逻辑
对家庭伦理,孔子立下两条“仁孝”大法:
1、三谏随父
“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曲礼下》
👉 父亲的决策,儿子只能劝,不可抗。父要杀母,子若劝而不听,便只能哭着随父,而不能阻拦。
2、继承父道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 父亲荒唐,儿子也必须荒唐。
这两条合在一起,就是:
父亲要杀母,子必须随顺;
父亲杀妻逐子,儿子也必须效仿。
三、孟子的发挥
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逻辑。
他指责匡章:
阻父行凶,是不孝;父子之间不能“责善”,那是朋友的道理。家庭中是“夫为妇纲,父为子纲。”用在父子之间是“贼恩”。
既然父亲杀妻逐子过鳏夫生活,那么匡章也必须“出妻屏子”,终身不养,以示继承父道。
孟子甚至说:
“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
👉 如果匡章不同样去休妻逐子,那才是大罪!
于是,“仁孝”就这样变成了一条断子绝孙之路。
四、断子绝孙的匡章
依孔孟逻辑:
匡章必须休妻逐子;
匡章的子孙也必须休妻逐子;
一代代传下去,必断子绝孙。
👉 父祖的混账,儿孙必须世代传承。
其实,人的一生不可能没做过一件好事,也不可能没做过一件坏事。
孔孟的原则是:好事不用记,坏事永流传!
五、恻隐的虚伪
孟子常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又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然而,匡章救母,正是出于恻隐;
匡章顾念妻儿,也是人之常情。
一旦触犯“父道至上”,这种最自然的恻隐,就被孟子无情否定:
救母,被定性为“贼恩之大者”;
顾妻儿,被要求“出妻屏子”;
母亲、妻儿在圣贤眼中,统统不配得到恻隐。
孟子是否也休妻逐子,我们不得而知。但孟子对匡章的母亲与妻儿,显然并没有恻隐之心,似乎也没有老吾老、幼吾幼的连带怜悯!
孟子用现实告诉人们:圣人与骗子,一体二名而已!
六、结语
读孟子“助人”故事,都是逼人走向灭亡:
助滕文公,以礼逼其造假;
助宋王偃,以德令其灭亡;
助匡章,以孝逼其断嗣。
圣人帮忙,不是救你,而是坑你!
蠢为上,由此再添一章。
——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