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山篤書簡》關於羅爾斯的《正義論》,寫在道德經第77、78、79章這《天地正義三章》之前!
太一:
昨日午後,我獨自坐在山屋外廊的長凳上,天光斜斜地灑落在杉木地板,指節間還留著剛砍柴時的松脂氣味。我拿出你以前送我的那本書——《A Theory of Justice》,封面早已磨損,但書頁間依然夾著你當年寫給我的便條紙,上頭潦草地寫著一句話:「若我們不知道明天會出生在哪裡,我們還會這樣設計世界嗎?」
我忽然想起了那段過去。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我們兩個人還在街頭上,高喊著「公平正義」的口號。那時候,我們熱血、憤怒,也無比困惑。因為雖然口號喊得響亮,但我們對「正義」的真正內涵,其實一知半解。公平是什麼?怎樣才算正義?如何實踐?我們其實並沒有清晰的輪廓。
直到你把羅爾斯的《正義論》塞進我手裡,我才第一次覺得——啊,原來「正義」也可以不是一種激情,而是一種設計;不是天賦的道德直覺,而是理性下的制度安排。
我們那幾年,幾乎每次深夜長談都離不開它——
• 一談起體制改革,我們就回到「差異原則」;
• 一提起社會弱勢,我們就討論「無知之幕」;
• 一思索未來的制度正義,我們就問自己:「如果我們不知道明天會在哪裡出生,還願意這樣安排社會嗎?」
那些話語,成了我們年輕歲月中,少有的理性秩序。
但太一,今天我在山林重讀《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我才猛然意識到,老子早在千年前,就已經以天道之姿,把我們討論過的「公平正義」刻畫得如此簡明又深刻。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多麼像羅爾斯在書中所說的——正義不是讓強者愈強、富者愈富,而是在差異中拉出公平,在制度中讓最弱者受益。
這一刻我終於明白,我們年少時用熱血所尋的「正義」,其實並非虛無抽象——它可能是天道的自然規律、是天地間默默進行的調和運作。只是,我們當年太年輕,還無法懂得它的節奏與語言。
而如今,走過半生,行經山川,我才體會到,老子筆下的那張「天之弓」,也許正是羅爾斯心中的那道「無知之幕」——都不是讓我們選擇優勢,而是讓我們學會謙卑、補缺、共存。
太一,如果你此刻仍站在那城市邊緣,回望那些曾經高喊的街頭標語,我想你會明白:
我們當年的理想,不是過時了,而是尚未完成;
而老子,正提醒我們——那理想的完成,不是靠爭奪,而是靠調和;
不是靠命令,而是靠讓位;
不是靠誰在上,而是靠誰願意低。
願你我都不再只談正義,而是活出正義。
願我們當年的對話,能在這山林與歲月中,生出真正的理解與實踐。
這就是我想寫給你,做為這封《第七十七章》書信的前引。
靜山篤 敬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