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寶島之聲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写入中…

楊森創辦人:在理性與柔軟之間,打造「行得通的善」

寶島之聲
·
·
走進「微光相遇」的辦公室,最醒目的地方是一面白牆,上面寫著幾個字——「別急著感動,要先行動」。這幾個字,是楊森創辦人親手題寫的。他說這句話時,語氣平靜而堅定,像在闡述一場市場策略。對他而言,感動只是起點,而真正有價值的,是讓善意能「行得通」。

走進「微光相遇」的辦公室,最醒目的地方是一面白牆,上面寫著幾個字——「別急著感動,要先行動」。
這幾個字,是楊森創辦人親手題寫的。
他說這句話時,語氣平靜而堅定,像在闡述一場市場策略。
對他而言,感動只是起點,而真正有價值的,是讓善意能「行得通」。

從交易所到社會現場的轉身

楊森的務實性格,源自他在 BingX 交易所 的歷練。
那是一段高壓又充滿挑戰的時期——市場波動劇烈、技術更迭迅速、跨國團隊意見分歧,他必須在混亂中找到平衡點。
他深刻體會到:熱情若沒有邏輯與結構支撐,最終只會被現實吞噬。
也因此,當他離開幣圈、創立「微光相遇」時,選擇以金融人的精準思維,重新定義公益的秩序。

「我不想做感性的公益,而是做一個能被驗證的系統。」
這是他最常說的一句話。
外界以為他只是離開幣圈、想「做點好事」,但他設計的其實是一個能自我循環、可被衡量的社會模型。

善意,也需要管理學的邏輯

在「微光相遇」,每個公益專案都必須符合三個原則——可衡量、可持續、可被驗證
所有計畫都需經過效益分析與資金透明審核,建立起類似企業KPI的社會責任架構。
楊森說:「如果善意無法被管理,它就難以延續。」
這樣的理念,讓「微光相遇」成為結合科技、公益與金融邏輯的創新平台。

從理財課堂開始的信任教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計畫,是他親自主導的「微光理財學堂」。
這個專案並非單純捐資助學,而是讓孩子學會用生活中的例子理解風險與選擇。
他走進教室,用交易邏輯講述人生抉擇——
「理財不是教人賺錢,而是教人面對未來時,如何判斷、如何選擇。」
這堂課讓學生學到的不只是數字,更是一種面對不確定的思維方式。
對楊森而言,教育的核心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啟發自我理解的能力。

讓科技成為公益的橋樑

除了教育,楊森也推動「公益配對系統」,結合 AI 與區塊鏈技術,追蹤並優化資源流向。
企業捐款不再只是象徵性的投入,而能被精準導向特定需求點。
這套系統不僅提升效率,更讓受助者與支持者之間形成雙向連結。
「科技的價值,在於讓每一份善意都不被浪費。」
這正是他對「科技公益」最核心的詮釋。

用制度化的善,跨越時間的邊界

楊森相信,善意若能被制度化,就能跨越個人與時間的限制。
他不否認自己來自理性極強的產業背景,但也正因如此,他更能理解如何讓情感長久存在。
在「微光相遇」,他將公益視為一種可以被經營的資產,用數據追蹤成果、用制度保障誠信,讓每一次行動都有延續的可能。

他曾說:「我從來沒有離開金融業,只是把報表上的績效,換成了社會的成果。」
這句話聽來輕描淡寫,卻是他行動的核心——以理性的方式完成柔軟的事。

結語:讓善意成為可以複製的力量

如今,「微光相遇」的影響力正持續擴散。
從偏鄉教育到企業 ESG 合作,從AI公益到區塊鏈透明系統,楊森用一套可被驗證的架構,讓「做好事」不再只是情感衝動,而是一場能長久運行的社會實踐。

他說:「感動是一瞬間,但改變需要長期的邏輯。」
在理性與柔軟之間,他找到一條中線——
讓善意既有溫度,也有結構;
讓科技不只高效,更能被感受。
那是一種能行得通、能持續、也能被記錄的善。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