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老王:一个混日子的高手》
---
📅 周一|8:15 打卡上班,9:00 找地喝茶
老王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不是因为勤奋,是因为他家离得近,卡早打完人就走了,去隔壁教工之家蹭茶、看报纸,偶尔还去看看操场跳广场舞的大妈。
> “有事我在群里,没事别@我,谢谢。”
---
🎤 上课从不翻车,讲的都是“安全段子”
他上的思政课像相声——
不讲概念深度,讲“故事性”;
把“两个确立”讲成“领导力的奥秘”;
把“思想政治教育”比喻成“谈恋爱要坚持正确方向”。
学生不觉得烦,也不觉得学到了啥,但都打高分。
> “我们王老师讲得贼有趣,就是不知道讲了啥。”
---
🗂️ 写材料靠“万能段落库”
每次要交材料,比如:
思政课教学心得;
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感悟;
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报告;
老王有一个专门的U盘,存了30个Word模板,每年改年份、改学校名、段落顺序换一换,一篇新“心得”就出来了。
> “写材料就像打麻将,胡了就行,不用每张牌都记。”
---
🧾 发论文靠“水刊+人情”
别人发论文要思考选题,他的策略是:
题目永远是“新时代××路径探析”;
正文结构永远是:“提出问题—政策回顾—路径建议—总结升华”;
投稿渠道是熟人推荐的“省内核心边缘刊”或“合作编辑部”。
偶尔凑个项目结项,评副教授、领绩效,层层不落。
---
🗣️ 会议发言说废话,领导最爱
每次开大会、交心得、读报告,他发言模式是:
> “我完全拥护,坚决学习,全力落实……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提高站位,统一思想,立足岗位,加强学习,切实提升理论深度与时代温度。”
没人听他说什么,但领导点头——因为不会出事,话风对路。
---
🤝 圈内人缘好,圈外人懒得理
他和行政处打得火热,经常帮忙“润色发言稿”“代写学习笔记”;
和宣传部也熟,偶尔有人稿子来不及,就找他“出一段话”。
但在学校的哲学系、文学院,没人把他当“学者”。
> “他啊,挺油的,啥都说得圆,啥都没观点。”
---
🏠 回家不看书,只看抖音
他从来不读学术书,也不碰什么“原著研读小组”。
下班回家就是刷手机、逗猫、炒股、约朋友去唱KTV。
偶尔在家群发点健康鸡汤:“身体最重要,年轻人别太卷。”
---
🙃 小总结|他是活明白了,还是不敢活得太明白?
老王不是笨,也不是坏。
他知道这个岗位不能乱说话,也没空间搞创新,
于是他选择:
不出头
不瞎想
不反抗
不较真
> 他像一个开在机关绿化带里的塑料花——
看着挺红火,永远不长大,也永远不会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