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湧秝 Joli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藝術家是一種魔法師嗎?

湧秝 Joli
·
·
《區塊鏈應用》課程心得W4:將圖片丟進數位世界中!

今天的課程內容比較單純,專注在一種技巧的打磨:把圖片丟進數位世界的方式。所以這週的心得,會以更多自己在創作以及學習上的思考為主要的內容。

近期在廣告系的課程中,修到了一門「消費者行為」的課程,讓我有不少反思。其中最讓我感到有意思的,是目前上的「知覺」(心理學概念)篇章:即便實物的本質不變,無形的附加價值依然會影響消費者。這不禁讓我開始思考,藝術何嘗不是如此?藝術的「實物」與「附加價值」,究竟是誰的影響力比較大呢?這種為藝術品添加附加價值的行動,好比魔法師為物品附魔。(例如:梵谷的向日葵如果不說是梵谷的作品,在盲測之下對於其價值的感知會相等嗎?)

那麼,無形的附加價值是什麼?從人處理外在「刺激」的過程來說,對我而言,是在選擇性扭曲的階段,受到其他刺激影響。說人話就是主觀的解釋受到認知影響,因此每個人的主觀認知都不一樣。你可能會想問:「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這ㄊㄇ不是廢話嗎?」,必須說,是也不是。上述的反思,其實是想引出這篇文章想討論的重點: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刺點」(Punctum)。

一件作品、一張照片被十個人觀察、評論,可能會產生十種不同的想法。在《明室:攝影扎記》一書中,羅蘭巴特用了兩個概念嘗試說明,分別是「知面」(Studium)與「刺點」(Punctum)。非常簡短的來解釋,這兩個概念可以分別用「理性」與「感性」來不精確地描述,前者指觀看者其本身有文化、知識背景的延伸面……(布拉布拉……有興趣可以去讀原著!),後者像是「無意中刺中我們的點」,是主觀的(因此因人而異)且難以刻意安排之。

而本週的創作練習,想要玩弄的便是「刺點」這件事。

一張照片能夠有多少刺點?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不知道,因為因人而異」。於是我很好奇,刺點究竟會如何在攝影作品中被辨識呢?如果是雙重曝光的照片,其中的刺點會如何被感知?分開看和雙重曝光之下的觀看會一樣嗎?如果其中一張照片和第三張照片進行雙重曝光,刺點會如何被感知?剛好,本週課程所習得的技術能夠將照片進行雙重曝光。於是我的作品二號便誕生了!

作品的可能性1
作品的可能性2

如果兩張隨機的作品進行雙重曝光,觀者會感受到什麼樣的刺點?會受哪一張照片較強的影響?又會受到創作者嘗試「製造的刺點」左右嗎?於是在本週的創作中,我嘗試運用今天課程學習,現學現賣,創作了一件隨機雙重曝光的攝影作品;嘗試探索不同組合的雙重曝光作品中,刺點會如何變化?其中哪些組合的「藝術感」比較強烈?哪些組合的刺點反而會消失?

作品的可能性3
作品的可能性4

P.S.附上作品的連結~可以去玩看看,找找看對自己來說的刺點是什麼?

《Practice No.2- Double Exposure: ^O^》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