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0章:《戰爭三部曲》的尾聲與老子的輕嘆!
太一:
昨夜起風,我一人坐在石前,翻閱這幾日我們所讀的第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章。
三寶之德、以德用兵、不戰而勝——這三章是整部《道德經》中最凝練的戰略智慧,為小國指引自守之道,也為人心指出勝而不爭之德。
而今日我翻到第七十章,讀到老子的嘆息——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並未提倡虛妄,也未幻想烏托邦,他只是說:
「持慈心者可戰、簡素者能廣、不爭者得久。」
這樣的教誨,並不困難,卻為何世人視若無物?
你說,或許是因為我們的時代,太過喧嘩;
我說,或許是因為「道」太過靜默。
老子接著說:
「言有宗,事有君。」
我的話語自有根本,我所講的事情自有原則。
但人們聽不見,因為他們只相信眼前能看到的勝利、可量的戰果、可比的排名。
人們信奉的是策略,而非德;
追求的是統治,而非自守;
敬畏的是武力,而非慈心。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的理解,所以他們無法認識我。」
這句話是那種被誤解的感受,是所有說真話者最深的孤寂。
太一,當我們說「不爭才是最大的勝利」,或許有人說我們太消極;
當我們說「慈是最大的勇」,也許也有人說我們不夠強硬;
當我們說「儉才能廣,簡才能繁」,有人笑我們不懂現代效率。
但我想起老子最後的堅持: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了解我的人很少,所以能夠真正珍視我的人就更加珍貴。」
老子在這裡表達一種孤獨的自覺:他所說的「道」看似平凡,卻因為過於深奧與逆人性,反而難以被世人真正理解。正因為知者稀少,才更顯得那些能真正理解「道」之人,彌足珍貴。
這句話也流露出老子的先知氣質,他寧願孤獨,也不願妥協於流俗。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表面穿著粗布麻衣,心中懷抱璞玉。
這不就是老子寫這些章句時的樣貌嗎?
老子不求浮華語言、不講高調口號,
只願寫下真正能使小國久存、使人民安居的思想之玉。
像是披著山中的泥土與霧氣,但字裡的光,卻來自道的深處。
我相信,總有一天,有人會在風暴中、焦土後、孤獨裡,撿起這些字句,發現:
原來那時候,在古代老子就已經說過:
「慈者可戰,儉者能廣,不爭者久存。」
雖然他已不在塵世;但卻曾懷著德,將這道留在人間。
靜山篤 敬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