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戰略觀測報告:臺灣 2025–2027 戰略降級風險評估
一、背景概述
自 2023 年起,美國對臺戰略資源配置逐漸出現結構性變化,體現在軍售延宕、外交高調與實際承諾落差,以及在全球戰略焦點從東亞向歐洲/中東轉移的現象。歷史經驗顯示,類似情況往往發生在美方準備重新定義某地區戰略角色前。
二、核心觀察(整合 E 與 F)
E. 戰略降級與經濟掏空
觀察:2025–2027 期間,美國可能透過貿易、供應鏈與金融政策,將臺灣的戰略與經濟核心價值「再配置」至本土或盟國,導致臺灣在地緣政治中的「籌碼價值」下降。
推論基礎:
歷史對照:英國在 1980–1990 年間逐步轉移香港的金融與航運核心功能至倫敦與新加坡,1997 年交還時,香港已失去部分全球經濟樞紐地位。
現況信號:近兩年美方在半導體鏈上大幅加速去臺化,包括美國亞利桑那與日本熊本新廠布局。
結果可能性:當臺灣在供應鏈、軍事部署與國際貿易的不可替代性下降,成為一個「地緣政治空殼」,易被轉交給另一方勢力接管而不影響大局。
F. 區域權力真空效應
觀察:若臺灣於 2027 年出現戰略降級或權力轉移,東亞安全結構將面臨快速重組,大陸在地緣與心理層面將取得優勢。
推論基礎:
軍事地理:臺灣失守或降級,第一島鏈將出現斷口,使得大陸海空軍可直通西太平洋。
連鎖影響:菲律賓、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在美國安全承諾上的信心將被削弱,可能加速與北京達成更高層級合作協議。
歷史參照:1975 年西貢淪陷後,東南亞多國迅速調整對美政策,減少依賴並尋求區域安全多邊化。
三、情境推演
時間情境代號核心特徵區域影響2025–2026S1 戰略降級準備期軍售延宕、經濟核心轉移、外交高調但實質減碼臺灣議題在國際輿論升溫但軍事價值被稀釋2026–2027S2 權力真空期美方戰略撤離或降低承諾東亞多國安全依賴轉向多元化,中國影響力加速滲透2027 以後S3 結構重組期臺灣可能進入北京主導框架(武力或談判)第一島鏈部分瓦解,西太平洋戰略重心東移
四、風險指標監測
為驗證或反駁本觀測假設,需持續追蹤以下指標:
美臺軍售交付速度(如延宕超過 18 個月,屬高風險訊號)
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值占比(若 2027 前跌破 40%,屬價值稀釋訊號)
美國對菲律賓、日本、韓國軍事承諾變化(觀測是否加碼以彌補臺灣戰略空缺)
中國與東亞各國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數量
五、結論
本報告不對「臺灣必然在 2027 年被接收」作定論,而是指出在 E(戰略降級與經濟掏空) 與 F(區域權力真空效應) 同時成立的情境下,臺灣可能於 2025–2027 年間面臨無須直接武力而實質被邊緣化的風險。此情境若成真,將觸發東亞安全結構的快速重組,並為中國提供戰略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