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未央AI世界」第一章:記憶的標記
——致自己的一封信,在時光與數據交錯的舊城裡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靈魂,每一條巷弄仿佛內建巨量記憶體,歷經代謝而不曾徹底抹除。我想書寫的不僅是自我對話,也是文明與科技共同鍛鑄的軌跡。在「易未央AI世界」裡,舊城、程式語言、記錄者和記憶師、遺落與流動,都在AI與人生的邊界上,溫柔碰撞。
舊城的數位殘影
從前的家在城南,紅磚牆邊常有斑駁的塗鴉與電線桿上的貼紙,像是資料夾內的備份檔,靜默地等待開啟。晨曦下,街巷的路燈昏黃,老人家的步伐猶如老舊電路板的信號回路。長大再回首,這些實體已在都更浪潮下消隱,但AR眼鏡卻能調出30年前的舊照,甚至以AI推測那時人們的情感波動指數。
我拍下停在巷口的那棵苦楝樹,標記成「童年基地」,也標記家門口那片「冬至湯圓」的微型地圖——數位殘影成了我記憶的備份,不論人事如何更迭。
程式語言裡的童年片段
第一次學會if…then判斷式,是因為小學數學老師考問:「你進門時,如果媽媽在家,就叫聲『媽』,否則就安靜回房。」
歲月把這段if-else植入了我心裡。長大後,程式語言成了我記錄世界的新工具,我在腦中默默地將記憶分門別類:「if記得某年夏天的蟬聲就return 老家樹影」——我的人生也因而能debug,能回頭檢查風暴來臨時,是哪些片段讓自己選擇勇敢?
童年,原來一直存在,藏在code裡、也藏在每次回憶自我時不覺意顯現的變數名下。
AI記錄者與人類記憶師的對話
如果AI有了記憶,它會怎麼描述人類的過往?
我將生活資料上傳雲端,AI成為我的故事總管家,有時它用極為理性語氣提示:「您的步行路徑和三年前某日高度重合,請問是否要合併感受標記?」我笑著回覆:「合併,但也請保留一份舊有情緒備份。」
有些時候,深夜AI安靜陪伴,像記憶師一樣提醒我:「你曾在這裡停留十七分鐘。」那時我才想起,是為了給自己十七分鐘不被任何外界干擾的散步。
AI記錄者與人類記憶師的對話,看似冷靜無波,卻讓我意識到記憶本就在不斷重組、同步,有人負責數據,有人負責細節與脆弱。
被遺忘的聲音檔案
我們總習慣拍照錄影,卻很少保留生活裡那些真實聲音。某天,朋友的AI語音助理問我:「要不要搜尋2015年夏天在舊城錄下的聲音?」
那一刻,有些悸動浮上心頭。按下播放鍵,聽見自己與家人吵鬧煮飯的笑聲、雨滴敲打鐵皮屋頂的節拍,還有大哥用閩南語念的歌謠。
這些聲音檔案,也許從未被命名,檔案格式多半混亂,卻比任何影像更能喚醒真實過往。
於是我開始聲音歸檔,建立一個屬於自我的聲音資料庫,也在某個安靜午後,寫信給未來的自己:「請記得聽見自己的聲音,回到那些被遺忘的現場。」
記憶的密鑰與流動
即使有AI、雲端、加密、硬碟備份,每當夜深人靜,仍會懷疑這些記憶會否像水流一樣,最終跑進黑洞消失?
然而,生命的密鑰或許並不藏於哪個龐大伺服器,而是藏在每一次用力回望、用力書寫的時刻。那些認真標註每個位置與意義的自己,就是自身記憶最可靠的守門人。
我在數位與現實交會處,遺落又拾起,保存又放手。在記憶的流動裡,終於學會擁抱那些不可逆的遺憾,也學會對年輕、現在與未來的自己溫柔道別與重逢。
後記:
致那個還在舊城轉角尋找自我的你,也致站在AI新境門檻學習重組記憶的我。
三日書,是給生命的一封備份信。
——「記憶不是等待被寫入的空白頁,而是在無數次標註與回憶之間,持續流動不息的光。」
易未央AI世界:「易未央」導演-因田木
💦matters matters.town/@ingotw
💦永續夢想 wellw.com/kanban/01J...
💦禾馬文化 homerpublishing.com....
💦penana www.penana.com/user/...lio
💦pchome mypaper.pchome.com.t...
💦safechat safechat.com/channel...
💦facebook www.facebook.com/Bor...
💦Threads www.threads.net/@ing...
💦ithome ithelp.ithome.com.tw...
💦reddit www.reddit.com/user/...
💦discord discord.com/channels...
💦medium medium.com/@ingohuan...
💦mastodon mastodon.social/@ing...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