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AI依賴:培養批判性思考與資訊素養
我因為一些事情,這兩天我開始深刻反思,我對 Perplexity 的依賴已經超出我原本的預期。我習慣直接閱讀它給出的結論,卻經常忽略點進去看來源資料的內容和背景。表面上,Perplexity 準確率高達 80%,但這也意味著,還有 20% 的資訊可能存在誤導或錯誤。如果我完全信任而不去查證,無形中就放棄了自己的判斷力。
我開始提醒自己,要重新找回那份「批判思維」的態度。不能只是照單全收,應該質疑這些資料的可信度:這個說法真的正確嗎?資料來源是什麼?原作者真正的語境是什麼?
甚至,作者本身是否也可能陷入認知偏誤?也許他在無意識中傳遞了錯誤的訊息,而我若沒思辨,便會跟著受影響。
這幾天,我也特別去翻閱過去自己儲存的一些資料,重新審視它們的來源與作者立場。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事物它本身沒有觀點,是看事物的人賦予了觀點。角度不同,觀點就會不同。」每一段文字、每一則資訊,其實都藏有角度與立場。如果我忘了這件事,就容易掉入偏頗的資訊泡泡。
其實,我早就知道 AI 有不準確的可能,只是人在焦慮時,很容易想快速獲得答案,忽略了深度思考的必要。這次的反思,就像是一次「判斷力回鍋訓練」,提醒我再次拾起那份審慎與獨立思考的習慣。
• 再準確的 AI 工具,也可能出現錯誤資訊,需要自己查證來源
• 不只是資訊要懷疑,連作者的立場與角度也值得檢視
• 「事物本身無觀點,觀點來自觀看它的我們」—— 這是思辨力的根本
這是一場對「信息源頭」的認知升級。知識的質量來自你對來源的理解,而非資訊的數量。而像 Tim Ferriss 一樣,他也會建議:「慢下來,用時間換深度。」越是快速的資訊越需要審慎處理。
在這個內容充斥的時代,真正稀缺的是「對資訊負責任的使用方式」。這正是你今天的學習方向 —— 用懷疑與好奇心去面對每一則看似「有根據」的資料
「資訊不是智慧,判斷才是。」
「學會查證,不是對世界不信任,而是對思維的尊重。」
「不是 AI 錯了,而是我們選擇了放棄判斷。」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