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開月正圓》碎碎念的觀後感
最近毎多星期,沈迷一套七八年前的大陸劇 - 《那年花開月正圓》。
像看了一齣有長篇章回小說味道,但節奏明快的言情故事。同類劇種中佳作,劇本精細、演員演出一流、製作精良。
1)看一個不太複雜燒腦,情節足夠豐富,又不低智的愛情故事,非常治癒。
2) 掛勾一點大時代背景 (劇集也非常點到即止!),有興緻可以鑽深入一點,由秦商文化到清末政局及歷史事件,自行發掘另類趣味及啟發。
沒興趣的話,當是個愛情故事看也可,不影響理解。
3) 說這劇有章回小說味道,因為多細節,但這些細節都有帶動劇情的功能,而不是拖沓集數。
4) 劇情有一點bug,但基於”睇故不駁故”, 在可接受範圍。不過人物描寫實在出色,人物在劇中的行為決定合符性格,而性格亦都會因為遭遇而改變 - 但不致 180度癲倒變成另一個人 (個人不喜歡用 “黑化” 這個新詞)
5) 由主演到配角,演員的演出非常賞心悅目。故事情節橫跨十幾二十年,造型以外,確實由演員的表情肢體,看得出他們在演角色不同階段的人生。
劇本人物描寫站得住腳,演員的演出更順利成章。例如像謝君豪這類演技精湛的演員,應該過足戲癮吧。
6)有些細節位不免讓人聯想"国情"。清末沸沸揚揚,又洋務運動又變法,是當然的時代背景。但對白常用 “中國” 而非 “大清”,聽得我耳痛。兼忍不住調侃,實在跟緊主旋律了。幸好,就算有提及庚子事變,也不碰 “國仇家恨”。而另一邊廂,而一些對白,是否有借古諷今的成份,自己對號入座。編輯的想法無法求證,但部份聽完,眼珠會轉一轉。
7)有些對白不免太現代,尤其是談情告白示愛類 (瞄準目標女性市場)。
未有興趣見識新興 “古偶劇”,可能這套的程度屬於還好 (!?)
看時不免想起瓊瑤後期一堆清朝背境的故事,幸好現在沒有演員會用馬景濤式演法。
8) 同時文言文也不少,頓時真的慶幸,母語廣東話,少時中文科讀之乎者也,用廣東話,的確沒那麼诘屈聱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