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过黑暗,才更懂光 | 我的解放日志08

昨天晚上快十点,远在葡萄牙读博的HY发来微信,说是因为本科、硕士的学位认证遇到问题导致奖学金的申请很不顺利,这令她有一点沮丧,感叹为什么弄这些文件这么难,到底是要磨炼自己什么!
由这个事儿起头,我们俩打了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语音。
不知道怎么从学历认证聊到了“人靠什么活着”这个话题上去。
HY,我,还有另外一个也是来自江西的朋友,我们三个人自今年3月份开始,每个月都会约着进行一次线上的聊天,分享下各自过去一个月的生活怎样,有什么进展,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悟等等,也会提出一些自己的问题和困扰,然后大家伙一起来头脑风暴,出出主意。
我跟HY说,我们姐妹仨这种每个月都要见一次面的约定,是我理解的“人靠什么活着”的答案之一,其它答案,还包括家人、猫猫狗狗、还没去看过的风景、还没有吃过的巧克力味的榴莲等等。
反正就是,偶尔被负面情绪包裹感到痛苦时,我就会想,不行,我还有家人、有每个月要线上聊一次天的姐妹、有想要去走的徒步朝圣路线,有要和姐妹一起去看的音乐剧......,我有那么多的“牵绊”和“念想”,我好歹都得先活着,活下去。
HY反驳我:你说的这些东西,称为“牵绊”也好、“念想”也好,都是外在的。当一个人缺失掉所有这些外在的“牵绊”或“念想”时,你说这个人要怎么活下去呢?你又如何解释,那个决绝的以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高一孩子,TA也有家人,但这些外在的“牵绊”或“念想”并没有留住他?
我觉得HY问了一个非常精准的问题。
五六年前在广州的时候,去图书馆自习,遇到了有人在图书馆内坠楼自杀的事情,我那时写了一个文章(没事瞎想什么活着的意义啊),里面写道,人要给自己编织出一张足够紧密、结实的安全网来兜住意图走向自毁的自己,而编织成这张安全网的一根根绳子,就是各种各样的“牵绊”和“念想”,比如,一只捡回来自己亲手养大的流量猫、一部心心念念要几年后才上映的音乐剧、一条要花一个月时间的徒步路线等等。
那个时候,我也只想到了这些外在的“牵绊”和“念想”,HY的反驳让我意识到:仅仅只有外在的“牵绊”和“念想”是不够的,这张安全网的主绳还必须是来自内在的“牵绊”和“念想”编织而成,只有当这些主绳足够的坚固,即使缺失外在的“牵绊”和“念想”,也是有足够的韧性可以接得住下坠的自己。
接着,我们就讨论到自己跟自己如何相处这个问题上去了。
HY说,她常常感受到内在是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积极的自己,一个是消极的自己,这两个自己常常打架,激烈的战况影响着自己的情绪,一会儿自信的不得了,老娘天下第一,任何事情都小事一桩,一会儿自卑的不行,自我厌恶到极点,恨不能连带自己包括全世界一起毁灭,一了百了。
我说我也常常这样,难不成这就是所谓的“精神内耗”?不过,这两三年的经历,让我好了很多,我说的好,不是我不内耗了,而是我接受内耗是我的一种常态,而我现在能生出另外一个更加客观和中立的视角去看待打架的两个自己,然后去通过日常的训练去达到平衡,而不是物极必反。
这种积极的自我和消极的自我达到平衡所带来内心宁静,以及由此宁静而来的对自我更加中性的认识,竟然我拥有了更加健康的内在力量,不是完美无瑕的,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而是有好有坏更本真和自然的。
“没有冲突,自我就会停滞。没有冲突的感受,就无法体会和平。”
这句话是7月份从一位朋友那儿听来的,结合昨天晚上和HY的对话,日益觉得这句话是有意思的,包含着一种朴素的道理。
如何去达到内心的平衡?
首先,接受和尊重由冲突带来的情绪。有时候积极,有时候消极,那都是自己,给自己一些时间,让情绪穿过自己,让自己的身心去经验情绪,但不要让情绪淹没裹挟自己。
接着,去做自己能做和想做的事情。投入到创造和生产的过程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新的交互在产生,新的反馈也在产生,新的经验也在产生,在这个过程中,更丰富的自己也在形成。
HY说,她很享受自己现在的状态,虽然身处各种糟心事中,但她很清晰的知道,这些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一手造成”不是贬义的意思,而是对自己拥有影响自己生命力量的一种确信。
动起来,做具体的事情,牢牢地把握自己的主体性。
以上,记一次和HY临时发起的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