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循聲入座十張推薦專輯 +主編推薦五張專輯

(挑選專輯發行時間:2025/01/01~06/30,照發行順序推薦)
2025上半年十張推薦專輯
Yufu《Heal Me Good》
在世界資訊比身邊還容易取得,Fusion有時更搶耳的時代,要做純粹樂風相當稀缺。Yufu過去曾待在樂團,玩過車庫、迷幻、衝浪搖滾等多種難以統一定義的音樂風格。確定自營個人音樂品牌後,推出首張靈魂樂專輯,令筆者難以抵擋其魅力。搖滾和靈魂樂要溯源肯定千絲萬縷,但在求索過程,卻如同他下定決心一生做好音樂這件事的執念般,僅選擇在1974到1975年間的靈魂樂示人,於是可以聽到不少器樂先行鋪陳,人聲炫技而出,或是在平穩節奏下聽出暗湧的樂音碰撞等。
另一點印象深刻的,還是整體聽來一氣呵成,猶如劇場一鏡到底,展現解藥與要命之於自己和音樂的致命關聯。但他深鑿源頭並非要以大塊樂理震撼樂迷,而是出手簡單,發出的每一道靈魂拷問也點到為止,交白卷也可。
蘇慧倫《輕重》
遵循華語音樂大製作生產鏈,蘇慧倫第十七張專輯同樣力邀海內外知名創作者投入製作。選擇在「無選擇的時候,才有了選擇」這樣偏難解的命題下執行企劃,看似形而上,卻抓住了蘇慧倫善於拿捏把控氣口的輕重。不管編曲如何,絕不會掩蓋她嗓音空間,循著這條路開展專輯的起伏安排。
上半段的「大歌」輸出,下半段的「品文」留念,這張專輯如服貼在肌膚上的乳液,嗓音用力重一分則過敏刺痛;淺一點則如隔靴搔癢。不過比起專輯前幾首在另闢蹊徑、挑戰過去「玉女」形象中著墨,後幾首如〈就地取材〉、〈拉尼娜冷〉等作品輕重得宜,配器留出的縮放空間之餘,反而更能做出今昔之差,也因此更佩服她的聲音仍能自在穿梭。最後一首HUSH代筆的〈交換禮物〉,不自覺聯想到淺提的〈禮物〉,同樣聽似夏季,歷練風景如同生而為人自然的餽贈,似乎告訴我們把抉擇當作挑戰,不如看做是多一份贈禮。
陳嫺靜《如果每天都可以 happy happy 誰想要sad:))》
流行樂市場常有詞人雲集組成內容精品,也有全專與各樂團合作成為時髦大專,今有陳嫺靜一張大專偕眾多編曲人執行合作秘密。
專輯另一面《一起去度假》有著全專的創作初始,與合作不少次的製作人李權哲與三位樂手共製,不管輕盈、碎拍小巧或情緒張揚皆有理,特別在該專中留有indie pop較重的〈e04嘛那麼累〉,脈絡順接像從天馬行空,可以刻意組合成毫無意義的單位名詞;到逐步落地,碰觸到真實天然物體或細微情緒,似乎把所有簡單卻容易毀滅的情緒聚集到〈Wui229〉,最後開釋,明白微小的生活體驗比起生命該何處去的大命題,還不那麼讓人sad。於是帶著那份寫上「小情小愛 小贏小敗」的信紙繼續過活。
《合作的秘密》大概是打散故事概念,純粹在混完音後依據新聽感排列歌序,依序多找了七位樂壇新舊面孔進行編曲。沾染上各音樂人或輕或重的beat、或深或淺的個人風格,再造一首首新生命。〈我平時在想什麼1〉是《合作的秘密》的專屬新歌,跨越時空用典,將周杰倫〈星晴〉和白居易〈琵琶行〉一路似有非有關係地串成一首天馬行空的作品。而〈Wui〉聽來特別靠華語流行金曲年代一些,翻看才發現編自鍵盤手張少瑜之手,助嫺靜娓娓道出生活的支離破碎。所幸〈Whisper to my ear〉找來雷頓狗,輕重緩急的詞句都被波光粼粼的聲音波紋,感染地漸漸平靜無波。
兩張專輯的篇幅能不能從編曲和詞句梳理好這段初入社會時的紊亂與自覺呢?肯定很難,但嫺靜把大方向的憂愁與心緒激烈都框在了合理的範疇之中了。
專輯收聽:如果每天都可以 happy happy 誰想要sad:))-一起去度假
如果每天都可以 happy happy 誰想要sad: *-合作的秘密
李英宏《東方美人》
記得他自創T-funk來定義自己的曲風,想來也抓住了台灣多元難定義的標籤,更拉出出既飄撇又愛用諧音的精隨,這是筋骨。然而鋪進的血肉卻充滿陰暗想像、港式詼諧,做出極似B級片「爛」得傳神的專輯內容,走著顫顫巍巍的歪斜節奏,卻充滿肩膀地咬著難以忽視的順遛口氣,不得不說〈萬華的蛇〉那種又俗又帥的快詞唱法,還真在聽了他過去作品後,慢慢感受到這是形塑他特色的音樂之一。
而又說到過去自現在的轉變,我認為上善若水的英宏,吸納過去多年憑附多位嘻哈大將得來的養分。開始自立門戶後,嘻哈侵略性如〈爸爸最嘻哈〉,韻腳橫跨華台英語,越聽越有勁。同理,在〈大吉利〉上則玩著鬆緊間的拍點,鬆如唱詞,緊則能聽到他精準的落拍。因此這張專輯成為他一枝獨秀的戰場,少了明星加持,卻聽到更多水哥本身的精采亮點。
最後,這張專輯的外衣當屬影像式音樂製作,藏著長有五分鐘的〈迪爵迪迪龍〉,安插〈路怒〉、〈就是這個水〉兩段純演奏音樂,銜接整張專輯的故事性,這便是他這幾年參與影業音樂製作的成果。最後走向專輯最後一首〈東方美人〉,夾雜著中西方對異國文化的神祕想像,也建立起中年創作者獨有的厚度與潛藏的深情。
心頭肉《Pilot》
這是這組五人樂團對彼此輸出音樂理想的最大公約數,在經歷EP的磨合與挑戰後,首張專輯開啟認真模式,即興拳拳到肉,試探樂迷的癢點與痛點。這套組合拳法化為專輯每首歌風格、主導配器各異的特色,卻被一種喚為克制的flow,隱而未宣地藏在旋律線中,如此能明白底子深厚。
而專輯另一點可觀性,是他們的音樂就像戴上魚眼鏡頭,專注於主角的內心變化,身旁的音樂即興便自然放大並發揮它的功用,專輯上半部的「複雜」發揮在〈Post Punk〉,展現層疊實驗聲響的急速感,因危險而渴望解脫;〈Super Water〉更是從縈語中漸漸走向極端。下半段在「減法」底下產生效用,〈CH Song〉忽遠忽近的強弱競速,只為了甩掉空一塊的心,〈Close Your Eyes〉簡單而易解的想念題,用鋼琴表現得像有幽魂徘徊...這些都在內心發酵,爆炸過後走向殘局清拾。
庸俗救星Vulgar Savior 《Little Battle》
一組成熟的獨立流行樂團該有什麼樣貌?大概是主唱與樂手團員間總想著該如何重新定義自己、對得起自己做出的每一首歌,最重要的是與眾不同。最後一點似乎又回到問題,其實要說特色,它誕於生活與演出,實體與線上樂迷間互動。這才發現,就是在那些難以控制的生活中,抓住了一些自娛和自適後才慢慢自覺。
第二張專輯同樣沾染著團員們濃厚的生活軌跡,在嗓音相對輕柔的家耘,對上從阿雷、羅晧宇那帶來的indie搖滾會有的對撞之下,允祈的鼓組成為穩定彼此的黏合劑。在安全對撞下,有呈現被時間逼急的生活樣態,如〈拖延症*〉、〈生活失竊記〉等,也有在充滿情緒搖滾的樂音底下,看主唱如何衝破他們,用歌詞觸動歌迷,如〈你在哪裡?我去找你〉與〈我在這裡等你〉,當然也有如〈我不想跟你結婚〉騰出空間,讓家耘用近乎自語的方式將平凡成長的軌跡劃出完美弧線。
而他們就在這被迫改變與期待變化之間,步步走向更緊合的樂團。
專輯收聽:https://packer-sys.streetvoice.com/zh-hant/packerlink/QPKF4w3AEv/
鄭宜農 《圓缺》
人是先為了滿足生活需求而產生溝通,因誤會或無從和解而產生了爭鬥,在追求溫飽後才進而尋求內心安定,思索語言的本質、音樂包藏的暗語。這樣對未知的好奇,是驅動人們願意拆解脈絡、理解的核心。
不過看到這張專輯,我們是不是先有了對「鄭宜農」這位主體有著好壞偏見,而跳過了理解她所構築新事物的機會,逕自走向共情或棄之不顧?例如,真的能這麼快接受電子音樂又有抒情歌的作品在專輯中?真的不先感受經咀嚼後的文字美,而急於挑語言毛病?
重新審視新作品,是身為已漸有明星光環的歌手,需接受到的最公允挑戰。在完成整張專輯得到了現階段的跨幅程度後,便是要如何引導樂迷進入。而這件事顯然鄭宜農有意識,於是默默安排〈真罕得想起來〉這首在電子流行下仍賦予強烈hook的作品,方便聽眾進入,直至〈歹物仔〉在流行與前衛間取得平衡,歌詞中也拉出她少揭露的內心陰暗,讓情緒仍懸在好奇之上。爾後,輕重之間交錯,在慢慢接受她的變與不變以後,再放出全專最為特殊的〈圓缺〉。在難解的大題之下,循序漸進地將「此事古難全」用歌序、用歌詞,具象化表達出來。既然解答千古難尋,問對問題更顯重要,它開啟的尋道之路方便後人循跡而行,進一步接近答案。
至於音樂和語言究竟被鄭宜農探索到哪了?專輯和採訪文章已有深度挖掘。這裡指出鄭宜農精心規劃出那條方便樂迷隨她前行的「道路」即可。
收聽連結:https://linktr.ee/enno_MoonPhases
專訪文章:https://songstoryworks.com/singer-topic-enno-cheng-moon-phases/
周自從 《人造人間》
要說還有沒有用細膩目光書寫男性的作品,周自從這張專輯便是很好的例子。
作品先以貼近生活的方式,選擇台日英語混雜使用,可以很自動地將目光聚焦到中年男性角色身上,有著過去的包袱,照見現代性別開放卻又扭捏的尷尬年紀。配上內容紀錄從逍遙搞怪發著不切實際夢的青年,到仍存有男性在社會期望下的難以喘息,及面對情感「閉思」只敢默默關心的矜持男子等,都被很大篇幅地用喜劇包裝,交雜在笑鬧與苦情之間。
專輯上半段充斥著玩鬧,卻也沾染上賭和贏,物質的洗禮也從旁灌輸需擔起重任,慢慢走向有苦不能說的死胡同。走至〈簽落〉,當然可以笑看自己步步被逼上一紙「幸福」婚約,可轉念不也反應出男性不該在此扭捏猶豫的一面?
以此為引,揭開專輯下半段內心不敢說的話,不管是〈亂夢〉、〈傷弓〉或〈阿沙布魯〉都寫著男子的純情。〈樓尾頂的套房〉回應著專輯上半段對成名在望的執著,拾起面具孤單前行。有趣的是,如果轉換性別,這些情感書寫都能自然導向心思細膩、溫柔一面,那些創作者不言自明的話,透過這樣的翻轉,成為一張視角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陳昊宇《我愛我 A Love Letter To Oneself》
曾在節目超級星光大道3上獲冠軍,卻因簽約公司倒閉而轉做演員,直至中國節目《乘風2024》再獲冠軍,蟄伏11年發行首張專輯,過後大概就難以忘記她的聲音了。
在情感梳理上Intro、Outro很好地引人進入自身世界,但關於界定內心成長、自我對話、情感得失、面對孤獨、回憶與關係等經歷,過於耽溺反而會難產生共感。不過幾首作品中,創作者始終拿捏著對談(自言)、與萬物對話等與外界聯繫的關係,這樣的互動保持著距離,維持著既親和又具城府的心思,不自覺形成一種魅力。一如〈窗外〉以景反映著內心的翻騰與壓抑,保持著頻率與「失去」共處,最終將它轉換為另一種「擁有」;而〈克萊因藍的獨白〉自忖為高潔的靈魂,勾出一票高敏感人群產生共鳴。
有趣的是,這張專輯其實也算小幅度見證華語流行音樂的時代轉換,專輯上半部大部分由陳建騏製作,可以聽到配器儘量精簡,聽感上卻逐漸添厚,舉〈Flavia〉與〈忘了出現〉兩首歌,前者以古典吉他開場,轉換情緒的方式是更改器樂演奏,這種方式在近年成為顯學;後者同樣以吉他開場,過後卻瞬轉鋪滿弦樂,似是回到十年前的流行樂轉場。但在兩首歌的主題呈現上卻又合乎常理。
而要說專輯唯一的缺點,大概曲序上把〈迷霧〉放到太後面,做為聽感上情緒起伏轉折的作品,可以在靜好的音樂當中找到好的切點進入,不過這也僅是雞蛋中挑骨頭罷了。
鶴 The Crane《Same Stories, Different Narratives》
如果說首專《TALENT》將積攢多年的招數與原欲盡顯,二專便在考慮長久創作下,如何在既有的個人特色中,說一個完整的故事。在兩張專輯之間,鶴參與了相當多作品,橫跨獨立與流行,自然也看遍大部分故事梗概,但與其糾結「說著相似的情節」,不如選一種角色類型貫徹始終,因此「反派角色」成為整張專輯的敘事視角。有些另類,但我認為不是專輯最迷人之處。
真正迷人在於,鶴把這樣的角色寫得渺小,寫到與自己對話、內心的自剖。從整體音樂鋪排復古、華麗,卻盡量不澎派、奢華,到多數段落平靜、loop多,凸顯敘事之重,再穿越華流金曲時代的〈特別 / SPECIAL〉,讓我漸漸相信這是關在閣樓中開啟的回憶與想像之旅。專輯多達三首向上或下首歌的track,〈sketch in the attic〉保留了原先以英文創作的樣態,證明與魏如萱合作的〈心臟的右邊〉故事僅留有想像,而首尾track銜接了整張專輯的基調,以鋼琴串起先揚後抑、先恨後愛的情緒狀態,周而復始。
人是先認定自己的渺小,才會發現這世界還是充滿趣味吧?專輯中最佳的和解作品〈take it or leave it〉看似簡單二分,卻伴隨著角色的主動性-要嘛離開,要嘛放棄,把選擇拾回,不再單純將自己套用在角色當中,而是活生生的人。
專輯收聽:https://packer-sys.streetvoice.com/zh-hant/packerlink/7D2PT47TZi/
.還有私心推薦的五張專輯!歡迎點擊此處看完整文章:songstoryworks.com/s...
.歡迎追蹤IG:www.instagram.com/so...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