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人死得比流程快

Ping Xu
·
·
IPFS
·
政策的重心,必須從「只保障病人」轉向「同時保障照顧者」

在這個社會裡,最令人心碎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 制度的冷漠與遲滯
當一個家庭需要長照、需要醫療協助時,他們面對的往往不是支持,而是一道又一道的申請表、一份又一份的資格審查。資源卡在層層流程裡,等不到真正需要的人。

於是我們看到殘酷的現實:

  • 病人還活著,照顧者卻先累死了。

  • 資源還沒下來,家庭早已被拖垮。

  • 政府口號喊得漂亮,但流程卻成了奪命的鐵門。

這不是個案,而是結構性的失敗。


照顧者的隱形犧牲

我們常以為「長照政策」就是為老人或病人設計的。
但事實是,真正需要被保障的,往往是那些默默付出的照顧者。

他們白天黑夜都在付出,卻沒有收入保障,沒有喘息空間,更沒有心理支持。許多人因此失去工作、健康、甚至人生。這是一種「慢性自我犧牲」,最後換來的是家庭一起墜落。

如果政策繼續忽略照顧者,所謂的長照制度就是一場假象。


三個方向的轉向

  1. 經濟保障:設立照顧者津貼,並推動全民基本收入(UBI),避免照顧者因辭職照顧而陷入貧窮。

  2. 喘息服務:普及替代照護資源,讓照顧者能夠有休息與重建生活的空間。

  3. 心理支持:建立照顧者社群、提供專業諮詢,避免孤立與精神崩潰。

這些不是「額外福利」,而是社會存續的基礎。


不要讓人死得比流程快

衡量一個制度,不在於它能生產多少文件,而在於它能否在關鍵時刻,伸手托住那些快要墜落的人。

流程若比生命更快奪人,那就是制度的恥辱。
真正的政策重心,應是 保障照顧者不崩潰,讓每個家庭都有活路。

這才是普惠照護的核心,也才是文明社會應有的底線。

照顧者不應被制度遺忘:政策重心的轉向

1. 為什麼照顧者會先崩潰

在現行制度下,照顧者面臨三重壓力:

  • 經濟壓力:放棄工作來全職照顧,導致收入中斷甚至貧窮化。

  • 身心壓力:長期缺乏睡眠、休息與支持,身心健康惡化。

  • 制度壓力:申請補助或資源繁瑣、延遲,照顧者必須在官僚程序與日常勞務間掙扎。

結果往往是:病人獲得延命,照顧者卻先倒下。


2. 政策重心必須轉向照顧者

未來的長照與社會福利設計,不能再只看「需求方」——也就是病人,而要同時看「供給方」——也就是照顧者。

政策可以從三個方向入手:

  1. 經濟保障:引入「照顧者津貼」或結合全民基本收入(UBI),讓照顧者不因放棄工作而陷入貧困。

  2. 喘息服務:建立普及的替代照護網絡,讓照顧者可以休息、充電,而不是 24 小時被綁住。

  3.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諮詢、同儕團體與社區支持,避免照顧者陷入孤立與絕望。


3. 社會的投資,而非開銷

照顧者的健康與穩定,不只是私人家庭的事,而是整個社會能否正常運轉的關鍵。若照顧者崩潰,最後成本會回到國家醫療與社福體系,造成更大的財政負擔。
因此,保障照顧者不是浪費,而是最有回報的公共投資。


結語

政策重心必須從「只保障被照顧者」轉向「同時保障照顧者」。唯有如此,普惠照護才能真正達到「不讓任何人先被制度耗盡」的目標。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Ping XuPing Xu, a Taiwanese-born American citizen, is a long-time advocate for 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 housing justice, education reform...
  • 来自作者

住房不是商品:波士頓與台北的失敗模式

UBI 與長照:東亞高齡化社會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