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剛者易折,柔者長存;萬物從柔,惟人好剛」。

靜山篤
·
·
IPFS
·
真正懂得「處上」的人,從不逞強;真正的強者,總以柔姿藏鋒;反倒是那些日日強言、處處高位的人,最容易失去方向,看不清局勢的變化。

太一:

清晨霧氣濃重,我沿著山徑拾階而上。石壁濕滑,腳下小心翼翼。就在一處轉角,陽光忽然穿破雲層,灑落在山壁的一片濕岩上。

我駐足看見,那岩縫間竟生長著一整叢柔嫩的蕨類,翠綠如新,葉脈細緻,幾乎透明,像是山壁深處吐出的一口清氣。水珠在蕨葉邊緣凝結,閃著微光,彷彿天地在這隱密的角落,輕輕地呼吸著。

而不遠處,一棵老樹倒臥山坡,枝幹斷裂,早已乾枯如骨,

太一,你說,那盤踞在岩縫中的蕨,不正是最柔弱的生命嗎?

它無堅硬的樹幹,無深紮的根系,卻能在濕氣與風雨中默默滋長;反觀那曾經偉岸的老樹,如今卻成了風中倒影。

在這柔與剛的對照之中,透露著老子所說的「柔者生,剛者死」。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這不只是詩句,而是一種觀察——

凡活著的,都是柔軟、變通、富於回應的;

凡死去的,才會僵硬、沉重、不再改變。

我們的文化、教育、制度,總是教我們要「剛強」、「堅定」、「不屈」;

但卻少有人教我們如何「柔和」、「退讓」、「因勢而動」、「順流而生」。

老子要我們反思:

剛,不是強,而是僵直;

柔,不是弱,而是能順應,適時調整與化解。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太一,當代社會崇尚堅毅、果斷與制勝,從政治到商業、從外交到個人,

人人都在標榜「強者邏輯」與「不妥協的信念」;

即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這樣的處世之道,治理統治原則。

但剛猛之下,是失去調節能力的僵化,是無法變通的盲勇,

愈剛,愈缺彈性;愈硬,愈難轉身。

這些所謂的「堅強者」,其實是走在死亡的路上,

而那些真正長存的,是懂得因應風勢的竹,是知進知退的水,是在風暴中彎腰的樹⋯

這些,才是「生之徒」,是站在永續生存的那一類。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這句是對剛愎之力的警告。

用兵若逞一時之勇,不懂得藏鋒斂勢、觀機而動,終究會陷入失敗。

正如林中那些筆直高聳的樹木,最容易被砍伐、被雷擊。

越是剛強,越引危機;

越是外顯,越遭侵害。

反觀那些低矮的灌木、柔軟的藤蔓、如水之形的存在,反而最不易被傷害,也最長久。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真正懂得「處上」的人,從不逞強;

真正的強者,總以柔姿藏鋒;

反倒是那些日日強言、處處高位的人,

最容易失去方向,看不清局勢的變化。

柔,是包容,是觀察,是韌性,是智慧。

太一,我寫這封信,不是鼓吹脆弱,

而是提醒你我:

活在亂世,不在於誰的聲音最大、拳頭最硬,

而在於誰最能沉住氣、觀變局、守其道。

柔者,不爭則無敵;不執則無敗;不固則無壞。

唯其柔,能長存。

願你我都能學會這樣的柔,

像今晨濕岩上的一株小蕨,悄悄地,活著、呼吸著——

無聲勝有聲,柔弱而不敗。

靜山篤 敬上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靜山篤靜山篤|山中書簡的寫作者 長年行走於哲學與自然之間,曾隱居山林,建庇護所於濕冷之谷,在風雨中與黃金蝙蝠為伴。現以書簡形式,寫給名為太一的友人,逐章解讀《道德經》,也與卡繆、海德格、莊子等靈魂隔空對話。關注存在、自由、愛與毀滅的邊界,並以柔軟之筆,探問文明的可能未來。 文字深沉靜謐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