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頁格觀察室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極簡主義:簡單就是潮》|從消費社會中的「空」與「滿」談起

頁格觀察室
·
·
「保留空間給真正讓你心動的物品。」這不只是極簡主義的一句口號,更是一種在消費時代中尋求喘息的生活態度。

初次接觸極簡主義:不是捨棄,而是選擇

我是在大學時期,透過朋友第一次聽說「極簡主義」。當時對我來說,這不只是整理房間的技巧,而是一個提醒——選擇什麼留下,才是生活的重點。

「保留空間給真正讓你心動的物品」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我。它改變了我面對物質的態度,讓我開始從「擁有一切」的焦慮中退一步,看見自己真正的需求。當然,我也不是聖人,物質慾望依然存在,我還是會被購物的快感吸引,但至少,我學會了辨識與取捨,這就是極簡主義帶給我最實在的禮物。


社群媒體讓比較變成日常焦慮

這部紀錄片中,有一個觀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群體垂直整合」

過去我們的比較對象,多是條件相近的親友、鄰里;但現在,透過社群媒體,我們開始與明星比外貌、與富人比生活、與模特兒比身材——這種跨階級、幻想式的比較,產生了大量無意義的焦慮,也正是消費主義得以持續擴張的土壤。

當我們把「比較」變成每天例行的動作,也就讓「買」變成解決焦慮的反射行為。極簡主義的價值,在這裡顯得特別清晰:它不是要你變成極端的「少」,而是讓我們重新審視慾望從何而來


極簡主義不是清空,而是有序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對極簡主義的「視覺誤解」。

現在很多人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的「極簡」畫面,其實更接近「空無」:只剩一張床、一張桌子、幾乎無任何生活痕跡。但在這部紀錄片中,極簡主義者的生活空間反而是井然有序、有溫度的。他們留下了對自己有意義的物品,而不是清除所有痕跡。

我覺得很多人誤解了「極簡」的重點,把「極」當成了目的,進入了一種「過度丟棄」的狀態。其實這只是從「買太多」的消費衝動,轉向「丟過頭」的排斥衝動。無論是哪一端,都失去了真正對生活的熱情與主動權


極簡是對抗消費主義的生活態度

《極簡主義:簡單就是潮》不只是一部生活風格紀錄片,而是對於當代社會壓力、物質迷失與數位焦慮的一次溫柔提問。

當我們處在一個滑手機就能下單、刷卡就能快樂的時代,極簡主義並不是要你什麼都不要,而是要你問自己:

「什麼是真正讓我心動的?」
「我留下這個東西,是為了我,還是為了看起來像某種人?」

這些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極簡主義的精神正在於此:它邀請你開始誠實地選擇


結語|極簡,不是「空」,而是「剛剛好」

極簡主義從來不是要我們去追求空無,而是要我們重新與自己對話——理解什麼值得擁有、什麼可以放手。這不是一種「生活風格」,而是一種對生活主動權的回收。

在充滿雜訊的世界裡,選擇留下什麼,可能就是我們最安靜、也最有力的一種反抗。


📌 如果你也看過這部紀錄片,歡迎留言聊聊:
你的生活中,有什麼是你「選擇留下」的?
又有什麼,是你終於放下後,感到如釋重負的?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