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蠢为上文化13:孟子的助宋之道——自残骨肉
一、宋王偃的理想
宋王偃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力图振兴殷商遗脉。
作为殷商之后,他比常人更容易相信孔孟所代表的“殷礼文化”。
当孟子声称“仁政可王天下”时,偃很自然地选择相信——谁不相信自家“院士”呢!
二、孟子的许诺
孟子向宋王偃画了一张最大号的饼:“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齐楚虽大,何畏焉?”
逻辑就是:
行仁政七年,必能统一天下。
这听起来堂皇无比,实则是书呆子的神话包装。
孟子口中所谓的“王天下”,其实就是一套空头支票:写满大话,却没有一丝执行逻辑。
三、宋王与孟子的双赢理想
儒的根是“殷”——“殷”出了“院士”,难道不该自豪吗!
宋王偃认为:我家有院士,我家必牛逼!
孟子也更自信:我在学堂里磨了五六十年书本,还有谁比我牛逼!
于是他拍着胸脯说:
“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滕文公下》
依孟子的理念,七年之后,周的旗帜必能换回商的旗帜——孟子的“学术股票”:只涨不跌,稳赚不赔。
双方利益一致,自然一拍即合。
至于破产?那是投资者自己的命,与圣贤无关。
四、幻灭与暴政
宋王偃推行仁政后,但很快发现这是一场空梦:
仁政并未增强国力,反而削弱了宋国。
民生并未改善,反而更加虚弱。
他国并没有仰视,齐楚依旧如虎如狼。
“万国来朝”的理想破灭,偃恼羞成怒,从仁政骤转为暴政,甚至闹出“射天笞地”的荒唐场面。
于是,仁政没有带来“七年王天下”,反而成了亡国的导火索。
儒仁政的第一个受害国,竟是自家人——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真实写照。
👉 宋王偃的史实告诉我们:自家出蠢货并不可怕;蠢货成为“院士”才倒霉!
宋王偃的荒唐,不是他个人智力低,而是中了儒家虚妄话术的毒——所谓“仁政”,先逼人空想,再逼人绝望。
五、亡国的讽刺
儒家从来不产真政略,只产空话术。谁若当真,谁就要替圣贤背锅。
宋王偃本身智商并不差。
但正因他盲目亲近“自家”文化,才轻易陷入孟子的幻境。
他绝没想到,孔孟文化早已蜕变成“专坑信徒”的虚幻文化——自己成了仁政的试验品。
结果:
仁政的第一个小白鼠,竟然是殷人国度。
六、亡国的阴谋
当然,宋国灭亡也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正统的“子”姓传人绝嗣,赝品的孔府便理直气壮地扶正了!
如果从阴谋论的角度出发,或许孟子就是要坑宋王——以助孔府成为殷人的大本营。
毕竟,华夏历史的荒谬正好留下这一例:子姓列祖列宗的牌位灰飞烟灭,孔家冒名顶替真正起步——冒牌货的春天,从正统的丧钟开始。
然而我并不认同阴谋论——因为孟子的智商实在太低,并不适合肩负这种角色。
所以我更偏向于:
👉宋嫡灭,孔庶兴,或为巧合,或属天意。
七、结语
孔孟之道最高的智慧,就是画大饼骗吃骗喝——先给王朝画大饼,再给百姓画大饼。以儒治国的结局就是:上上下下都靠大饼为生,最终必陷入虚幻与困苦的矛盾之中。
宋王偃的灭亡,就是“儒家助人”的最好注脚:圣贤帮忙,不是救你,而是坑你。
仁政,对圣贤是功业,对国、民是丧钟——不是王天下的法宝,而是亡天下的毒药。
独尊儒术后,孔孟之道将华夏推入了无法自拔的死循环:
👉 智障文化培养蠢货学者,蠢货学者推崇智障文化。
蠢为上,由此再添一章。
——2025年9月